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2009-06-20白娟
白 娟
[摘 要]在现代社会,音乐作用在多个领域,作用于人类社会, 方式更加多样化, 如音乐治疗。该文的写作动机来源于对一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现的思考。文章基于音乐在调节情感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着重论证了音乐教育是一条预防、改善,甚至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治疗 中小学生 音乐教育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并重视音乐教育。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夫子等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他们的有关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对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获得一个初步的概念。
孔子同样强调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他在《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音乐教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音乐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孔子还同样注意并强调音乐教育在方式上的特点,他说:“乐者,乐也。”即指出音乐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美感快乐,从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例如《韶》,他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他自己在齐地欣赏到《韶》乐,陶醉其中,“三月不知肉味”,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因而他认为,用音乐教育可以育人,进而也可以“为邦”。
由以上讨论可以说,音乐教育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的音乐去激发受教育者的美感,使之在美感感动与愉悦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熏染、陶冶、潜移默化,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
二、音乐的作用表现在
音乐能使人聚精会神的注意某一件事,激发和增强人的运动功能,唤醒人的记忆和情感,增进记忆;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引导,它使得各种能力水平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能够被各个智力水平的人们所接受,有利于多数人的参与,提供了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流方式; 音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令人愉快的背景。在社会大环境中, 每个人都要接触音乐, 甚至受到音乐的影响。
三、进行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情商的培养及特点
儿童音乐是指“儿童所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及创造,也表现出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愉悦性。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人们在欣赏它动听旋律的时候会直接诉诸审美情感,使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各种各样使人感兴趣的事物和丰富多彩的优美境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悦人耳目,扣人心弦,使人心里洋溢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
2.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说教和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借助于音乐的愉悦性的特点吸引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寓教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活动之中。
3.个体性。 黑格尔曾说:“音乐用作内容的东西乃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本身。”音乐正是主体内心生活的显现。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使得儿童音乐活动在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上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二)音乐教育在预防、改善,甚至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独特作用
1.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心理焦虑和恐惧,是当前中小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音乐教育通过放松学生大脑,调整学生情绪,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这种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音乐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教育,它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使学生暂时忘却学习烦恼,放松紧张的神经。加上老师充满鼓励的话语,平等的尊重,学生能够在主动的参加音乐活动中,自由发挥,重塑被学习压力磨灭的自信,渐渐走出焦虑的心态;音乐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音乐作为人类审美追求的文化形态,其本质在于表现美。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紧张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心情愉快,缓解学习上压力与焦虑,并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2.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音乐教育选用的优秀作品,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验,反映了生活的意味和生活的真实,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代表时代的共同心声。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打动。如《歌唱祖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等军营歌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奉献;《百鸟朝凤》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等, 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情操,拥有美的心灵。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分辨力、选择力提高、培养起健康的审美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助调节心理,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3.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强迫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根据心理学给出的定义,强迫症(obsession)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性官能症。这种心理障碍多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二、初三学生身上,得了强迫症的孩子学习时精神不集中,经常忧郁与紧张,睡眠质量也不高。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上,与老师同学合作表演,热情交流,在友好自由的音乐氛围里、在主动参与中树立自信;从老师高超的音乐水平、同学开朗健康的心态、活泼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上得到启发, 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念, 逐渐走出强迫症的阴影。
4.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 形成健康心态。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与助人等音乐教育的内容是这一行为的很好催化剂。音乐教育的合唱(奏)与舞蹈部分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学生感受到别人的合作,也会主动的与人合作,养成合作与集体意识;音乐欣赏传递出一种分享意识,让学生重视他人的快乐,乐于与人分享;颂扬友爱、关怀的乐曲,感染学生的助人思想。中小学生这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态平衡、健康,善待旁人,减少敌对、嫉妒,热爱生活,树立正确地人生观,抑制无目标无方向的消极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形成共识,认识到通过审美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但对音乐教育丰富的实践操作方式、独具魅力的教学内容等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作用却忽视了。我们认为,除了针对个体的行为,在音乐教学中无需刻意的操作,只要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有意识的将其这一作用和方法纳入教学实践中,就能既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发挥了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这是音乐教育者的责任,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音乐教育参与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郭声键,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杨丽丽,李志超,音乐疗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 6 (4) :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