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生态优势,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

2009-06-20严云鸿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摘 要]良好的生态资源通常是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所在,而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生态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是现代经济发展方向,作为浙江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衢州自2003年初在浙江省率先启动了生态市建设以来,生态经济取得了初步进展。欠发达地区要做好科学发展这篇文章,关键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也就是要结合实际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五个方面着手,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生态抄 生态立市 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模式

本文是衢州市2008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编号08QSKG06ZD)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严云鸿(1963-)男,浙江衢州,现为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伦理、管理伦理。

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所谓“生态立市”,就是以生态价值为支撑点,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领域和空间,谋划城市化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新布局。生态立市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城市建设,又涵盖工业、农业等方面;既有生态保护的任务,又有生态治理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保生态,促发展,即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求发展,让经济和生态实现“双赢”。

衢州市作为浙江西部一个欠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3年初在浙江省率先启动了生态市建设,提出了生态市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过多年努力,衢州市及所辖6个县(市、区)均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实现了衢州生态“一片绿”,生态经济的崛起也有力推动了衢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良好的生态资源是衢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发优势所在

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绿色浪潮正在兴起,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消费方兴未艾,绿色市场迅速扩大,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十分短缺的经济要素。哪个地方生态环境好,环境容量大,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就强,发展潜力就大。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无论对外还是对未来发展都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尤其是衢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工业不发达,自然生态破坏比较小,往往较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而这正是发达地区花巨大代价也难以恢复的。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资本来经营,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强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一方青山绿水就是发展的观念,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发挥政府调控作用,进行规划、保护、开发、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

衢州地处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源头,山青水秀,是华东的净土、浙江的绿源。与周边地区构成的浙闽赣交界地区是全国九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绿色、生态的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这一特性决定了在现代化过程中,衢州的任务是双重的,既要加快发展,努力缩小差距,又要保护好环境,为全省提供生态屏障。衢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个地区自然生态破坏比较小,较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具备了较强生态优势,为发展生态经济所提供了先天条件,这也正是发达地区所欠缺的资源,是衢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发优势所在。

(一)衢州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衢州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688立方米,接近全省人均水平两倍;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为98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240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71%,衢州还是全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全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小)区52个,总面积达到286,1km2,其中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固体矿产50多种,27种矿产有探明储量和资源量;有较为宽裕的土地资源,境内红土丘陵面广,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有利于粮食作物和喜温果木的生长,是浙江省的第二大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区域。

(二)衢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衢州处于浙闽赣交界山地,为“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九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区域内具有较为良好的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立体小气候,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境内大气环境质量全年达到Ⅱ级标准,地表水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到二级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企业污染得以有效控制;区域相对环境容量较大,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承载力强。

(三)衢州拥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衢州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集中体现为“圣、神、奇、秀、谜、源”。正式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30余处,其中孔氏南宗家庙、湖镇舍利塔、衢州府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郎山-仙霞关-廿八都风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森林公园和紫微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常山金钉子地质公园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烂柯山-乌溪江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于多边的地理位置,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全市旅游市场正快速拓展,生态旅游业正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生态立市战略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初步发展

2002年来,衢州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总体要求,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全面实施《衢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倾力打造浙江“绿源”。

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衢州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造纸、水泥、化工等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工业空间布局指导意见》、《关于在市区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通知》、《乌溪江水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合力推进各项生态创建。并以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为抓手,“高高举起生态旗,重重打响生态牌”,开展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奠定了生态经济的初步基础。

(一)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划定钱江源、须江、灵山江、铜山源五大流域绿色农产品保护区。按照“人无我有,打特色牌;人有我优,打绿色牌;人优我多,打规模牌”的思路,大力开展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建成各级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120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92个;认定了3批共计99个衢州绿色农产品和97个衢州市绿色特色农业示范园场,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14个;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

(二)生态林业效果显著。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20,9万亩;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5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5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9%,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39,8%;建成花卉苗木基地6,52万亩,省市级绿化示范村64个,工业原料林基地4万亩,城市防护林带1000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31个,保护面积143,4平方公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

(三)生态工业渐成规模。坚持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创建生态市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配套、社会倡导节约”的环保新格局。编制完成了衢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工业循环经济5518工程,培育了一批典型。提高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全市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10家,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25种约486万吨,生产产值达15,5亿元。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要求,有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开展能源利用审计,“十五”期间共完成近50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监测(审计)计划。每年节能9,7万吨标煤,节电5800万千瓦时、节水260余万吨,并大量削减了“三废”排放量。推广余热发电,全市有8条回转窑水泥生产线配套了余热发电项目,合计装机达7,8万千瓦。在造纸、化工行业推广热电联产技术,有10个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合计装机近21万千瓦。

(四)生态旅游日趋多样。衢州人文景观荟萃,自然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衢州将生态理念植入旅游发展,发挥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优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坚持发展生态旅游,对以孔氏南宗家庙、围棋发源地烂柯山等为背景的古城文化景区,以钱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的水系源头生态旅游文化景区,以姑蔑旧地、龙游石窟为背景的姑蔑文化景区,从生态的角度整合提炼、拓展深化,建设具有集旅游、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寓生态科普于生态旅游之中。全市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这些已建成的有着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已笑迎八方宾客,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五)生态城镇逐渐形成。“画好山水画,促进城镇生态化”。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衢州利用江、湖、山、林等生态资源,把城市定位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理念已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验收。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1,83亿元的衢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江山、常山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龙游、开化前期工作也已完成。对各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了改造完善。启动了医疗固废和危险固废集中处置中心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5个县(市、区)交界断面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3个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完成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68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

(六)生态文化渐成特色。近年来,衢州市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挖掘衢州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编制“两子”文化发展纲要,大力弘扬南孔文化中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精神,普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国际孔子文化节、“三山艺术节”、“三边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钱江源之歌》、《十二月花名》等作品突出了生态衢州的主题,充分展示了衢州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和具有衢州特色的生态文化内涵,扩大了衢州知名度,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

三、发挥生态优势,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只有实现生态与经济优化组合,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生存。从国际上看,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通过破坏和掠夺资源而实现快速发展,结果付出了更为昂贵的代价来恢复生态环境。从国内及我们的发展过程看,在这方面也是有深刻教训的。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忽视保护生态,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前,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衢州的发展虽然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也有发达地区所没有的发展优势,因为工业不发达,自然生态破坏比较小,往往较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而这正是发达地区花巨大代价也难以恢复的。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发展?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二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我们不能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能为谋取眼前的利益而损坏子孙后代的幸福,历史只允许我们走第二条路。生态立市,围绕生态建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这是衢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衢州必须继续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发挥生态优势,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

(一)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生态工业

衢州市近几年来婉言谢绝几十家明显有污染的工业企业衢州落户,同时,衢州还通过自查,关闭了小矿山、小砖窑、小造纸厂等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300多家。新办的工业企业一般都进园区,便于统一治理污染。目前,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正成为衢州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产业转型符合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方向。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起,生态经济就进入快速增长期,生态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迅速扩展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城市是人类根据自身愿望,改造环境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经济活动以工业为主体,人类在享受着城市发展给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工业时代产生的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目前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使资源配置合理化,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实现可持续生态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新产业的创新,如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环保工业,广泛开展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工程,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等。

(二)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得经济按照生态系统的模式,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从而建立起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正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其目标就是在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今后,衢州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发展理念,注重集约发展、集群发展,力争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衢州市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把握重点环节,在“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方面取得突破,突出节能降耗、减量排放和废弃物再利用“三抓手”,从生态市建设、产业链改造和清洁生产推行等区域、园区、企业“三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三是加强组织落实,创新载体,完善并实施循环经济规划,加强全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乡镇项目建设。

在推广生态农业方面,要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优良的传统农业技术及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管理,提出分层多级利用资源的生态工艺系统。目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有: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如沼气发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磁能的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等等。

(三)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主动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消费是指既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又满足环境资源保护需求的一种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态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崇尚生态文明,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消费提倡重复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提高废物的资源转化率及绿色消费的增长,带动了绿色贸易。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将市场定位于绿色市场,制订绿色营销战略,应用生态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市场,树立绿色企业的形象。消费者也逐渐习惯了用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去思考问题、亲近自然、提高生活质量,比如,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以其高品质逐渐博得了人们的青睐;商品华丽的外包装已不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档产品甚至推出了零包装理念和措施;高科技纯天然的产品如天然彩棉已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

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一是构建良好的生态体系,打造绿色产业的前提和条件;二是全市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使绿色产业在衢州逐渐生根;三是要对具备相当的生产规模、组织化程度较高、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的经济组织进行资源的整合优化,围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目标,开展专业认证和标识管理,四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通过品牌形象的宣传,倡导绿色消费,不断开拓绿色市场。

(四)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有序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实质是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标,谋求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它不仅丰富旅游的内涵,拓展旅游的外延,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特点挖掘利用原有的历史文化,吸取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发挥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创建具有生态、娱乐、美学或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人文、自然景观,在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衢州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的发展,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2006年,衢州举行了全省农家乐乡村旅游现场会,同时,衢州市每个县都推出了富有当地特色的采摘游特色线路,采桔游、采茶游、采猕猴、挖笋游、采藉游等成为广大游客十分喜爱的旅游线路,有的也已成为跨市、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推动了衢州生态旅游的发展。

(五)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是现代文明意识的标志之一。现代生态意识,以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科学和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提倡高效低耗、高品低密、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公平双赢、绿色消费、预防创新和健康环保,主张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监督、谁签字谁负责和谁渎职谁受罚,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社会进步与环境进步的良性耦合、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因此,作为欠发达地区,衢州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必须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应该说,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衢州近些年所推行的生态市建设之路,也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总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发展经济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核心是人,目的是人。坚持生态立市,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林白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2]尚玉昌,生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林育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徐宇宁,衢州:特色竞争与科学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陈易,生态与人居可持续发展的模式[D],上海:同济大学,1996

[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

[7]杨荣俊,王锋,生态经济战略是覆盖全社会的战略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0,

[8]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明[J],城市规划,2001

[9]顾传辉,陈桂珠,可持续城市及其生态可持续性辨识团[J],重庆环境科学,2001

[10]高艳玲,有关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探讨闭[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