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2009-06-19曹丽云
曹丽云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一方面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只有按照这一标准落实,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堂的功效,使语文课堂活起来。那如何才能激活语文课堂呢?本文试谈几点看法。
第一,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必须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的和谐气氛,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学、好学、学有所创、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有人说:“学习中的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促使学习者精神集中,积极主动,不断进取,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由此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兴趣学习魅力之所在。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是每堂语文课、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就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此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例如:在引进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在讲课当中,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做出判断,从而加深理解:在某一知识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上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可尽量采取全班研讨的形式,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学习中的鼓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发言中对观点正确、语言简练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对观点不正确、语言表述不完整的学生切不可中途打断,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再提示、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悟出错误所在;对那些缺乏自信心,害怕参与,不敢发表见解的学生,教师也不要批评或责备,而应鼓励,树立学生大胆举手,勇于发言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施展学生创新的个性。而且同时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自然感,缩短师生问的心理距离,从而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和谐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有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就是说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彼此是否真心喜欢等因素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工作成效。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用自己的热忱和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第二,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到一个教师,创新也是教学的源源不绝的动力,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大胆扩大课堂内容的外延。“学生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再创造”。我认为教师的任务也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再创造。比如,在讲授文言文时,因为内容枯燥,而且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在教学中可大胆拓宽引申,融入现代因素,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讲授《愚公移山》可在讲述之前播放歌曲或由同学演出歌曲《愚公移山》,欣赏影视剧《王屋山下的传奇》,那么同学们就会非常感兴趣,也能对主题有更深的认识。讲述《鱼我所欲也》一文,对中心论点的支撑,可举例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天地英雄李剑英,危难之中把生命的天枰向人民倾斜;孟祥斌纵身一跃放大生命的价值:“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舍身护卫四个学生都可以更好地诠释“舍生取义”。读到课外语段《元青花之谜》可在讲解说明文的知识时,适当地把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内容引进,大胆时尚,符合中学生的口味,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九年级下册诗歌单元中有艾青、戴望舒的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感情,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引进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戴望舒的《雨巷》及其如何被称为雨巷诗人等知识。既充实了课文的内容,拓宽了知识面,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然在指导学习、朗诵、拓宽知识之余,教师也可点拨一些写作技巧,鼓励当堂写作诗歌,朗诵诗歌、学生文笔虽稚嫩,但是兴意盎然。如此一来,事半功倍。
第三,语文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师,授课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要像朱熹笔下的诗文那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不断地补充新知,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各种多媒体技术,用之教学中。在备课时到各大网站搜索尽量多的素材,然后根据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成辅助教学的课件,融音乐、图案、动画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听完看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凭记忆画一幅图,感受一下风景描绘于笔端的惬意,再写一篇类似的美文。那么从课文内容到美学欣赏再到写作就会相得益彰。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多媒体幻灯片,上讲台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整堂课都会紧紧锁定学生情绪,教学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郭沬若曾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话真是耐人寻味。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其潜能。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只有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与学生平等交流,自由讨论,并用自己的言行深深感染学生,才能激活学生的语言,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有限的时空里开拓无限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