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写作
2009-06-19李利敏
李利敏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而对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又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走入了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所以作文成了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成了蒙蔽自己的帷幕,学生对作文索然无味了。
快乐写作要求学生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起情趣,有创造的欲望,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如何快乐地写作,写出好的文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模仿训练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段话的确值得学生模仿,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基本框架“我赞美……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然后用松树替代白杨树,请学生找出松树的外形与内在有何联系,松树与什么人物有何内在联系,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认为松树与解放军战士、革命先烈等人物有内在的相似之处。于是,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饶有兴趣得仿写起来。这样,虽看得出受了课文影响,却找不出其生硬的痕迹,在潜移默化之中,快乐写作的目的也便打到了。
二、联想训练
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形象和新结论。譬如,让学生用26个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代替26个英文字母,然后用英文写出自己的姓名,接着用创造出来的符号替代姓名中出现的英文字母。这样,自己的姓名不再是英文了,而是无奇不有的符号。然后让学生把这个联想过程写下来。这样,若干对象的有机组合,使这些对象在一个新的关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有了写作的冲动。
三、求异训练
任何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我们往往重视其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就会进入求异思维。比如在进行审题训练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从已知看到未知,从一般看到特殊。以《我的第一任老师》为题,在未受到教师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学生讨论“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那么学生就会明白老师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这里老师的范围完全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凡是给了自己某种启示的教育者均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如此,学生的求异思维被打开了。父母亲不是自己第一任老师吗?但仅仅是父母亲吗?非人不可吗?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条小狗,只要是它给了我第一次的深刻启发的,难道就不能成为第一任老师吗?选材如此,构思、表现形式等也是一样。总之,致力于新发现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都可以是快乐写作的根源。
四、发散训练
它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具体阐述。这种训练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敏感地发现某一对象可有各种写法,要尽兴而写。比如,在课堂上完全可设定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伸开双手,撑开双脚,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右手想要努力去抓住另一根绳子,然而他却够不着。于是老师问学生,如果这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该有多少种办法呢?学生们自然会热烈讨论,积极发言,对打结的办法也各不相同。然后教师把握住这一契机,请学生自取题目,将课堂上的活动记叙下来。这样,学生们在出主意想办法之后有了一种写作激情,而思考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所写的内容也非富多彩,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五、集中训练
发散和集中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论是过分强调或忽视其中某一点都不足取。而要确定有价值的新发现必须要有相对的集中,若只是莫衷一是,那么也无法确定何谓有价值了。因而在各抒己见之后必须要趋向相对的一致。比如,学生在作文《乐在其中——记一堂xx课》时,学生写“开心”“笑声不断”“诙谐”,写“很严肃,但获得很多知识”“很费气力和精神,却收获很大”都可以,但有一点非常明显,“乐”的内涵必须有共同特点,那就是有启发、有收益。切不能让学生离开这一内涵泛泛而谈。
快乐写作还给了学生一方自由广阔的天地,给学生设置一种崭新的学习氛围,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总之,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全身心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允许他们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情绪,引起他们的写作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