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位置
2009-06-19王红伟
王红伟
如果语文教学是一台戏,那么教师就是排练这台戏的导演:如果语文教学是一扇门,那么教师就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如果语文教学是一条河,那么教师就是跨越这条河的桥梁。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现在有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问题,代替学生回答问题,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三年以后不能代替学生去参加高考。现在这样做不是帮助了学生,而是害了他们。所以老师要努力探索,在教学中安排好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引领者
对于每一篇文章我们都要用真情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但要想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更重要的还是教师自己要忘我地投入文本,即“入境”——袒露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真情交流,将作品和人物的美感充分演绎出来,以此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与作品对话,而绝不是告诉学生诸如作品美在哪里之类的理性知识。例如我在教《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就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首先介绍徐志摩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他在英国读书时的经历。接下来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诵读,直到读出美感为止。最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理解的诗意去描摹画面。让徐志摩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底,让学生自觉地走进《再别康桥》文本。我认为老师用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而不是照教参宣读)和最真挚的感动促成学生的感动,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把学生带入诗歌的醇美意境中去。让他们热爱诗歌,多读诗歌。用诗的深情蕴藉和轻灵飘逸把学生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生活点染得更加别致空灵。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学生的钥匙
语文教师这把钥匙是要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要想打开这扇门,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我们学生现在手上有的除了课本,还有读本、语文周报、高考作文汇编等等,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
三、教师要做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起到桥的作用呢?首先,调动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例如我第一次教《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记得是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情绪高涨的一个部分,体现了鲁迅的愤怒,对爱国青年的赞颂。学生们在听这段录音的时候却很少激动,有的甚至发出窃笑。课后问一问,居然还有同学说:鲁迅有些神经质!该怪学生觉悟不高还是课文离学生太远?静下来想一想,什么也不该怪,怪只怪我们教师对学生引导不够,给他们补充的知识太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这座桥没有搭好。
所以再上这篇课文的第四部分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了更多的历史背景,也介绍了当时更多的爱国青年的行为以及反动派的残忍、无人性,对爱国青年的肆意屠杀,和鲁迅那种一语中的,把笔杆子当冲锋枪的写作风格。学生有了阅读沟通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课时再朗读时,内心激动,溢于言表,学生好像就是当时的鲁迅。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的总结,不管怎么说,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的作用还会不断有新的认识,但是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最后我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