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基本医疗供给现状探析
2009-06-19张小芳孙凯民
张小芳 孙凯民
摘要:本文从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两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医疗供给进行分析,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医疗供给存在的医疗供给结构、医生结构以及城乡差距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卫生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医疗人员的培养以及医疗供给主体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基本医疗供给现状
一、内蒙古基本医疗卫生供给现状
评价一个社会医疗状况,一般看医疗机构数、医院病床数和医生数三方面。而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数,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以及万人拥有医生数是衡量医疗水平的具体指标。此外,从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费用构成情况也可以看出该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
(一)卫生资源
1卫生机构总数。截至2007年底,全区卫生机构总数7853个,比上年减少了64个。其中:医院478个。独立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02个(即不包括以分支机构形式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区挂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计949个),苏木乡镇卫生院1317个。与上年比较,除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所增加外,苏木乡镇卫生院、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略有减少。
2医疗机构床位数。截至2007年底。全区医疗机构床位73830张。其中:医院床位52458张(占71.05%),卫生院床位13322张(占18.04%)。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了3546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958张)。造成医疗机构床位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统计口径的改变,计算了2006年以前未统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床位数。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6年的2.71张增加到2007年的2.74张。
3卫生人力总量。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总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之和。截至2007年底,全区卫生人力总量为142548人。其中:卫生人员总数12615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16393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5584人(增长4.63%);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1338人。统计口径调整是卫生人员增加的原因之一,2007年起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列入卫生人员中。
(二)医疗服务
1医疗机构门诊服务。2007年。全区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为5091.10万人次。其中:医院2333.63万人次,占45.845%;卫生院1135.59万人次,占22.3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473万人次,占7.95%:妇幼保健机构194.02万人次,占3.81%。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970.79万人次,占19.07%。
2007年底,全区11275个嘎查(行政村)共设15025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191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6393人(其中:乡村医生15841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5人。
2医院结构比例
二、内蒙古基本医疗卫生供给存在的问题碌原因
内蒙古作为中国地域面积最广大的一个北部省份,其医疗卫生供给既有着自身的区域特点,也脱离不,了全国医疗卫生总体发展这一个大的环境,其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一)医疗资源形成垄断
由于内蒙古公立医院占主要部分,私立医院比例较少,且公立医院占有公共资源,实行市场收费制度,以药养医使得大医院占垄断地位。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院、附院以及市医院等几家大医院占据了呼和浩特医疗市场80%的份额。这几家医院人均收入也是同行业里最高的,但医药费并不比其他医院甚至私立医院便宜。更严重是,在内蒙古医院,医生为患者所开的处方直接输入微机系统,只有交了药款才可以看到处方的内容,这就迫使患者别无他法,即使药价昂贵也不得不在此买药。此外,患者住院要实行预付费制度,往往是预存了多少到出院的时候几乎都不会剩下。
(二)基本医疗卫生供给结构不合理
虽然全国一直在试图通过引入市场化的改革来打破供给主体国有垄断的格局。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内蒙古乃至全国医疗服务生产者仍然是公有(包括国家和集体举办)占了很大比例。截至2006年末,内蒙古共有各种医疗机构7168个,其中公立医院3320家,占所有医院总数的46%;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127家。占公有医院总数的64%。两者集中了绝大部分医疗资源,提供着绝大多数的医疗服务。公有垄断的局面仍未有实质性的打破。非公有医疗机构只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和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设施配置低、投资少、服务层次低的机构数量上虽占据较大优势,但根本无法对资源充足的公有医疗机构构成竞争压力。这种结构是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
(三)医疗人员结构不合理
截至2007年底。全区卫生人力总量为142548人。卫生技术人员105790人,其他技术人员4814人。管理人员6725人。工勤技能人员8826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3454人(增长3.38%),其他技术人员增加483人(增长11.15%)。管理人员增加401人(增长9.08%),工勤技能人员增加246人。管理人员与工勤技能人员所占比重过大(10.9%)。并且管理人员增长幅度也高于卫生技术人员的增长幅度。从中可以看出医疗卫生投资的偏颇。
(四)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差距较大
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城市人口116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64%;农村牧区人口132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1.36%。然而。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占有的比例却刚好颠倒过来。2007年城市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为2.74张,农村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为0.92张:2007年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医疗人员3.25人,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医疗人员为1.36人。
(五)社区医疗发展不完善
具体体现在: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没有正规的全科医师在社区执业。从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占12%,专科占34%,中专占42%,高中占8%,其他为4%;从职称分析,高级占7%,中级占26%。初级占67%。二是卫生经费补偿不到位。三是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责未能履行。
三、完善内蒙古基本医疗卫生供给的途径
(一)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实行医生流转制度
医生是医疗卫生供给中至关重要的资源,医疗垄断的大医院除了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宽敞的病房等硬件设备外,最主要的是其拥有绝大部分优秀的医生。要实现医疗卫生供给的合理公平,应该建立医生流转制度。即医生的编制还可以留在大医院,但是要使每个中心城市的优秀医生定期、分批、分流到周围旗县医院以充实那里的医疗资源。这样既可以为旗县居民提供便利的就医条件,也减少了病患向大城市大医院聚集的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医院的负担。
(二)单设检查医院
现在病者去各大医院看病,首先都要进行一系列无谓的检查,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花销。这种情况在许多大医院司空见惯。已经形成一种潜规则,成为其增加医院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中心城市的各大医院都拥有各种齐全的检查设备,有些医疗检查仪器价值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而各大型医院为了不受制于人都要购买各种大型设备,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限制。如果成立一家专门检查医院,既可以节省资源,又能为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各种检查花销,从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贵”的现象。
(三)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药价联盟
现在全区各大医院、各大药店对药品的定价都“各自为政”,尤其是各大垄断医院的药品要比外面药店的同类药品贵40%左右,造成了对患者利益的侵害。建立药价联盟。统一规定药价,对各大医院的以药养医“釜底抽薪”。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前的“药价贵”现象。
(四)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基本卫生需要
为了使自治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在政府领导、部门尽责的体系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对社区卫生的行业管理、加强社会区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卫生经费补偿力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金社区的问题,解决在社区医疗服务点就医报销的问题。这样既能降低医疗支付水平,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又能解决职工就地看病问题。
(五)财政加大投入。为旗县医院培养医疗人员
在内蒙古,全区医疗卫生城乡差距明显,旗县严重缺少优秀的医疗人才,而旗县的财政又没有能力培养大批的医疗人员,所以政府要出资为旗县医院培养优秀的医疗人员,为落后的旗县医院输入新鲜血液。
(六)建立多主体供给的医疗卫生体系
基本医疗卫生是政府的责任,但并不是政府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参与。我们应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办医院,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投资兴办医疗机构,实现医疗卫生的多主体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