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009-06-19魏大乔

唯实 2009年5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大学生

摘 要:[HTK]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技的挑战,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是民族精神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5-0091-03

作者简介:A魏大乔(1962-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职工医科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的凝聚。因此,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气质、气度和气势,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越是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越是面临风口浪尖的关键时刻,越需要激发和弘扬民族精神。今天,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更需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仍存在着经济霸权、科技霸权、军事霸权,并正在扩大着文化霸权,强势推行其价值观。因此,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凝聚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紧迫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牢固纽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灭,世代相传,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曾无数次经历种种巨大的灾难,然而,这一切都没能让中华民族屈服,反而铸就了坚韧顽强、无坚不摧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爱国救亡”;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崇高品格,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近十年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的低温冰雪和汶川特大地震等,直面灾难,既是对我国综合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严峻考验。特别是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精神之歌。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面对全球金融风暴,我国政府沉着应对,充分显示出泱泱大国的综合国力。

二、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结合教学,讲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可结合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及学科领域的专家的事迹,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结合教学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党团组织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法律和近现代史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重点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大学生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要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捍卫国家主权。二是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爱岗敬业,勤奋团结,用实际行动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三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强国必先强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复兴早日实现。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广泛宣传爱国主义为振兴中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曾有屈辱的历史,必将有光明的未来。热爱中华、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振兴而努力学习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内容包括为人处世、立志修身、敬业报国、求真务实等,各个时代均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代表人物,如哀民生多艰的屈原,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而屡受挫折的孔子,矢志北伐追求统一的诸葛亮,直言劝谏的魏徵,锐意变法的王安石,正气荡于天地间的文天祥,七下西洋的郑和以及开近代民主运动先河的孙中山等,他们是中华民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铁的脊梁。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促使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组织落实,营造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知识的良好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德育基地建设。根据不同的专业,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节,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比武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关心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大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奉献爱心;支持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广泛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努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即对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培育,即在继承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发展和创新。继承弘扬是基础,创新培育是方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仅有历史的传承远远不够。惟有创新,才有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从逻辑上讲,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要在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弘扬。同样,民族精神又需要在弘扬中进行培育,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坚持与时俱进、重在培育的原则,以推动社会进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为目标,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有利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民族振兴目标的实现。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民族精神必须包含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又要求民族精神必须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更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要培养国际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

四、充分发挥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生力军的作用

大学生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力军。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撑,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历史任务相联系的。近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进入21世纪,在中华民族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任务十分艰巨。它首先遇到的是科学技术的挑战。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进步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的时代,谁不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们还遇到价值观念的挑战。如果说20世纪是武力兼经济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无疑是经济、文化竞争的世纪,说到底,更是民族精神竞争的世纪。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发展曾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新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能否薪火相传。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技的挑战,实质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民族精神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也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巴甫洛夫有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精神育人”的摇篮。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和人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是落后一些,但是,大学生有责任来缩短这个差距。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学生们能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科技发展的征程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大学生拥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单单是经济建设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面旗帜能否永远地高扬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大学生对这个纲领、这个中华民族价值选择的认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大学历来被看作人类文明成果的散播地,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中华民族精神最先进的“内核”,大学有责任把之汇总起来传播出去。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始终站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理论指导、统一思想和意志凝聚作用,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推动力量。

五、大学生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

了解历史,了解国情,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还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这是激发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自觉地对祖国的未来承担责任,做出奉献甚至牺牲。

努力培养和不断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从本质上讲,爱国主义深刻地体现了个人与祖国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有着深刻意义的思想品德。它要求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的品质,并通过自己对祖国和民族的正确认识、依恋的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体现在维护祖国利益和献身于祖国的事业上。爱国主义情感,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行为的基础。大学生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情感发展为爱国情操。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切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与渴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当代青年手中,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为生逢这样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而自豪,都应当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勤奋学习,艰苦创业,报效祖国。勤奋学习,艰苦创业是大学生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勤奋学习,艰苦创业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在大学生中讲勤奋学习,艰苦创业,就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21世纪的大学生务必要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有艰苦奋斗、埋头实干的作风。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报效祖国,为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