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绿色家园 共享生态竹居
2009-06-18刘玉婷
刘玉婷
图黄家明
竹质宜居房生态居住新选择
2月12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在四川大邑县花水湾某个加工企业的广场上,两栋精致的别墅内外人头攒动,热闹不已。这两栋完全以竹椟构建、无任何钢筋材料的全竹质生态宜居建筑引起了各方专家的兴趣。
从外观上看,这两栋两层楼的小别墅与普通别墅毫无差异,造型别致,立面如大师设计般质朴简洁,而屋外的竹亭、露台却透露出一丝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气息。
走进竹质别墅内部,空气中一股清新竹香味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竹林之间享受畅快的呼吸,一行人等精神均为之一振。据随行的专家介绍,这样的竹质建筑以竹椟嵌入堆砌而成,内外竹墙面没有添加任何的防水层或封胶,更没有任何装修材料释放怪味,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和谐的自然气息只会让你感到冬暖夏凉,舒适惬意。
当然,对竹质建筑的了解并非这样浅尝辄止的参观。随行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常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江泽慧对竹质生态住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除了可见的生态自然体验,竹质建筑还可以根据用户具体要求提供不同风格、不同档次、不同规格、不同配置的产品,江泽慧会长感叹到,竹质建筑能满足节能、环保、省地、省时等要求,倘若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今后的发展将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问。
而据国际竹藤组织项目官员沈淑红女士介绍,该组织十分看好竹质抗震宜居房在四川灾后重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她认为,以竹代林将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趋势、符合科技环保绿色居住等生态理念的利国利民之举。通过对“绿色家园”项目的了解后,她表示国际竹藤组织接下来的工作将大力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据了解,早在2008年5月,国际竹腾组织便通过商品共同基金(CFC)向都江堰灾区捐赠了20套竹质预制板房,这也是在都江堰市祥和家园安置点修建的都江堰市第一个抗震竹预制活动板房示范点。住进祥和家园的村民不必再忍受板房的闷热之苦,充分享受了生态竹居的优势。虽然该批竹质预制板房造型相对简单,内部仍以钢架支撑,但以竹为主要材料构建的基本建筑已然显示出了竹质建筑的优势:简易、抗震、环保以及可再利用等。
而后,更为成熟的竹制建筑在第九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的亮相,更引起与会的国际竹藤组织官员、各国建筑专家的强烈关注。这种被称为“竹质抗震宜居房”的建筑将标准化生产的竹椟(建筑模块)以积木堆砌方式搭建,外观时尚、功能齐全,完全以竹椟构成而内部不含任何钢筋等辅助材料,却将砖墙的力度与竹制结构的优点相结合,坚固又便捷而修建这座二层近200m2竹质宜居房样品仅用了一周时间。
当时在西博会上对该“竹屋”的短暂印象便让与会的国际竹藤组织主席江泽惠感叹,该技术的推广将让国际竹藤组织的使命由原来如何利用竹子的问题改变为如何大面积地种植竹子,在亲自主持了国际竹藤组织与该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后,江会长承诺将在世界所有成员国中推广应用该技术。
在2月份的大邑县,江泽慧会长又进一步地与竹质宜居房“亲密接触”,并了解了以此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竹产业链生产能力的“绿色家园”项目,而国际竹藤组织与花旗银行合作、对竹农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在北京于2月底揭幕。届时,全力推动竹林经济发展,构建绿色家园的生态经济产业链条项目也将正式随同启动。
“绿色家园”以竹为媒构建竹质宜居示范社区
绿色家园绿色理念
生计恢复是所有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四川省灾后重建基金引入的第一个慈善项目“绿色家园”慈善项目,将全面围绕竹产业链的开发,以竹林经济、竹林旅游为源头,围绕自主知识产权的竹质宜居建筑核心技术,发展灾后重建的生态宜居社区,并引入生态居住的核心理念、为建设和谐的乡村精神家园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
“绿色家园”项目概述
绿色家园项目将首先选取地震灾区某适宜区县作为项目试点示范区,在区域内种植竹林,引导当地居民从事相关竹业种植和加工,增加原住民的就业,促进区域经济振兴发展。同时,恢复发展独具川西特色的林盘文化,以此带动相关体验式旅游业发展。
其次,在示范区内,进一步将竹子进行深加工。项目核心技术围绕以借鉴欧洲木椟技术研发创新、通过德国权威机构认证、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竹椟(建筑模块)生产技术,将竹子深加工成为建筑材料,用于构建各种规格和户型的积木式抗震宜居房。
依据此技术,“绿色家园”项目初期将在灾区建造多个示范社区,由重点企业赞助的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博物馆、养老院、活动中心等首批竹质抗震宜居房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另外,基于构建新型农村示范社会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绿色家园”还将进一步提倡和谐、伦理、养生、自然的乡村社区文化,引导土地集约化管理,有效利用配置各项公共资源,倡导绿色“社区公约”的管理模式,以物促心,达成互助互爱、协同参与的新乡村精神理念。以重建物质家园为基础,进一步促进乡村精神家园的修复。
项目建设内容
物质家园建设:政府支持→向慈善机构、企业及个人吸纳项目善款→购买竹苗并鼓励农户种植竹子→以善款收购成材竹子、进行原料深加工→在指定区域修建竹质抗震宜居房→共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精神家园建设:政府、公益组织引导优质企业协同参与→土地集约化管理、社区化管理→有效利用合理配置各项公共资源→共建绿色社区精神家园
实施“绿色家园”项目,符合未来环境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将首先满足灾区重建的各项要求,最终以此延展开来,为人类创造全新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理念。能引导人们为实现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不懈努力。
缘何倚重植物钢铁?——“绿色家园”之价值观
美国建筑师达雷尔·德博尔说:“没有比竹子更好的建筑材料了。”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围绕竹林经济发展、修建竹质抗震宜居社区的“绿色家园”为灾后重建基金的首个关注项目?
因为被称作“植物钢铁”的竹,具备了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良好特性所致。由于竹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态建筑材料,使得竹制的建筑具备坚韧、环保、绿色、可移动等特性,符合未来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要求。我们坚信,绿色家园所倡导的竹制建筑将在灾后重建及未来居住科技发展中贡献重要的力量。
关键词:坚固抗震
2007年12月,当一辆载重8.6吨的卡车在桥面上轻松驶过时,世界第一座可行车的现代竹桥在湖南耒阳建成,这个宽3.4米、长10米的竹桥其用于承重的9根大梁全部是竹材梁,竹梁之间的横隔板也是竹材。
1991年,哥斯达黎加发生了一次里氏7.7级地震,大批砖瓦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倒塌了,但20多座用竹子搭建的建筑却安然无恙。
基于国内外竹材研究的成熟及对其性能的高度认可,竹制建
筑比普通建筑材料构建的房屋具有更好的坚韧性和抗震性,据测试,在地震高发地区其使用年限也超过30年。“绿色家园”将推行竹质抗震宜居房为己任,协同社会各界在地震灾区修建示范社区,为灾区修建具备足够安全性能的房子。
关键词:可移动反复利用
2008年1月,一座占地5130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墨西哥城中心广场一半面积的建筑在墨西哥城揭幕,这座全世界最大的用竹子建成的建筑被称为“游牧博物馆”,因为它跟其他的建筑不同——搭建博物馆的材料竹材易于拆卸、组装和运输,适于到世界各地举办展览,故此得名“游牧博物馆”。
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竹质抗震宜居房”样品俨然就是一座微型的“游牧建筑”,自从搭建以来的短短半年时间,它已经在第九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亮相,又被移动到生产厂家的展示区陈列,最近又来到大邑县某竹料加工厂接受相关专家的考察。作为“绿色家园”的核心技术和最终成品,“竹质抗震宜居房”的简便和可移动性被认为是符合灾区生态重建要求、且创造未来生态宜居环境的新型科技成果。国际竹藤组织会长江泽慧女士感慨到,由于竹质材料不同于普通建筑材料,具有易于拆卸、可反复利用的特性,对于资源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紧扣绿色能源、生态环保——“绿色家园”之资源观
在现代房屋建筑中,大量使用的钢材、水泥,玻璃、砂石、粘土砖及其它金属、化工材料等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大多以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主,长期大量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使这些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越来越紧缺,越来越昂贵。随着世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都市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材料紧缺问题已是令人担忧的全球性问题。
日本、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寻找、研究、开发利用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生态环保的建筑新材料。而竹子因其生长迅速(2—3年即可成材),收缩量小,高度的弹性和韧性,强大空气净化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量是普通树木的4倍)等优势被广泛开发利用,以各种方式使用到建筑物中。也因为竹子所独具的环保吸引力,被多国媒体和建筑人士预言为21世纪的主要建筑材料。
而中国是竹子的故乡,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球80%的竹资源在亚洲,亚洲80%的竹资源在中国,中国开发利用竹资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竹产业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因为如此,2007年国际竹藤组织选择了中国境内设立国际竹藤组织。到目前为止,国际竹藤组织也是唯一一个把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性协会组织。
简单来说,竹子符合未来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生态环保、可再生利用材料。近年来,竹产业已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朝阳产业项目。
绿色家园多方体现社会价值
循环绿色经济:绿色家园虽然以竹质建筑为核心技术发展抗震宜居房,而其关注面将上下延伸,构建绿色竹经济的产业链。实施该项目可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实施深加工开发,提升竹产品结构,创新竹质建筑材料品种,使竹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现代文明生活紧密结合;能较好地延伸竹资源产业链项目,促使竹子资源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直至实现绿色建筑所倡导的先进居住理念典范。
农业复兴增加就业:绿色家园项目将首先从种植竹子开始。以发展竹林经济为切入点。能够很大程度解决留守村民的就业问题,迅速地促进区域经济振兴发展,并致力于形成上下复合型产业链经济。整体思路贴合国家三农指导思想的方向。
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技术:项目的核心技术借鉴欧洲木椟技术研发创新、通过德国权威机构认证、并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改项目的实施在欧洲新型积木式建筑技术基础上改进开发了以竹子作为基础原料、并将这一创新制作成用于构造各种规格和户型的积木式建筑结构模块。竹椟模块具有轻质、简便、环保、易搭建等特性。
颠覆居住理念:紧扣节能减排、科技环保的社会要求。以竹椟模块构建的房屋具有节能、环保、科技、防火防风等特点,在乡村的大量复制将颠覆传统的居住理念,开启环保居住新时代。
灾害多发带重建典型模式:以经济发展为龙头、上下联动并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绿色家园示范社区,具备可复制性。能够广泛运用于本国灾区重建,并能出口至日本、美国等灾害多发国,并同样具有技术优势。
如何参与绿色家园
“绿色家园”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发展竹林经济、拉动就业、恢复旅游业,修建竹质抗震宜居房、直至创建和谐生态居住为目的的循环经济慈善项目。
项目的核心技术——竹椟(建筑模块)生产技术已经得到国际专利的权威认证。而在整个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我们将秉承丰俭由人、海纳百川的原则,希望社会各界贡献自身的力量积极参与其中。
三种参与模式部分参与
民众及个人:投入灾后重建专项基金的大部分普通数额捐助款项,将用于购买竹苗,提供给当地居民播种。由于“绿色家园”项目从竹产业的种植前端开始介入,鼓励乡民种植竹林、促进就业增收,你的捐助将为他们定向提供竹苗用于种植。
中等参与
单位及企业及个人:投入灾后重建专项基金的中等数额捐赠,将用于绿色家园的项目建设需要的过程,以及推动竹林副产品的深加工,帮助当地村民增收,促进旅游业复苏发展;企业也可针对性选择资助绿色家园示范社区内部分公共建筑,可以冠名、委托修建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
战略合作
重点大型企业及个人:对于重点关注并介入“绿色家园”的战略合作者,将全程参与“绿色家园”项目的推广和建设过程:与区域政府合作创建多个“绿色家园”示范区,定点资助“绿色家园”项目推动的学校、博物馆等,根据不同的项目建设阶段进行深度合作。并将协同公益组织长期跟踪“绿色家园”示范社区的生活及经营状况,获得及时反馈。
发起单位:
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慈善总会
成都传媒集团《慈善》杂志
受赠部门:
四川省慈善总会“灾后重建专项基金”
帐号:4402233009024905168开户行:工行成都城南支行指挥街分理处
链接
“灾后重建专项基金”是《慈善》杂志联合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慈善总会成立的以川企蜀商为主体的慈善公益平台。同时,该基金正在联合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经委、四川省工商联、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等省级七部委共同向川内企业发出倡议,进一步推进“川企蜀商慈善联盟”的建立。
“川企蜀商慈善联盟”及“灾后重建专项基金”是全国唯一一个与省级慈善总会合作,并获得省级七部委联合会签的企业联盟协议和专项基金,而“绿色家园”项目是“川企蜀商慈善联盟·灾后重建专项基金”旗下的首个慈善项目。
发展竹产业企业应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
国际竹藤组织会长江泽惠
“企业应充分认识行业标准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鉴定后的标准才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推广和大范围的利用;企业应高度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要高起点创新”。
“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竹产业在我国较其它产业起步晚、发展滞后、产业不集中、未形成规模,我们更应大力推动和鼓励竹产品以及竹建筑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目前社会各界对环保材料十分关注,竹产业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木质资源持续紧缺,成材周期慢,相比之下,竹子的优势便显现出来,而以竹代木将能够利于推动环保进程”。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林平
“竹子基地是我们四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大产业其中一大产业就是工业园林,其中包括工业园的竹林和工业园的木材用林,现在09年可能有600多万亩,竹业大概占据三分之一,有两百多万亩的面积,前景非常好。基地起来了现在关键要看竹产业的加工。加工要实现多元化、高附加僮,基本的如竹胶板、进一步的竹房子都是开展的重点。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质宜居房技术创新,不仅为灾区重建更为未来推动生态居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成都市市委常委文登来
“我们在都江堰视察了祥和小区的竹制预制板房,它的科技环保得到了一行专家的公认。我们相信,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在乡村经济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围绕科技创新设计理念多使用竹子,对科技环保是很有利的。四川是竹资源大省,竹业的优势显而易见,由于竹子生长周期快、可以不断再生,在建筑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作为分管林业这块的领导,将加大功夫在竹经济产业链上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