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夯施工实例浅谈

2009-06-17董克启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7期
关键词:煤矸石含水量孔隙

赵 颖 董克启 刘 刚

摘要:文章介绍了强夯处理施工方案就该场地较为成功的运用,并对局部强夯处理不佳特殊情况进行综合性治理,并取得理想效果。在实例中浅谈了强夯对煤矸石地基的处理方法,并简介了强夯法所受约束及互补措施。

关键词:强夯施工;地基土;回填;置换;挤密;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56-02

一、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及工程概况。河南某铝厂拟建整流车间,场地为长方形,东西长约170m,南北宽约45m,位于拟建电解铝厂房南部。结构类型:五层框架结构。场地特征:场地内分布有耕地、弃窑厂、鱼塘、洼地,地形起伏不平,鱼塘深度最深大于7m。原拟采用钻孔灌注桩,经我们对地质情况分析结合周边地形情况,建议采用强夯处理,处理后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250KPa。经试夯施工,强夯法可满足设计要求。

2.地质条件。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场地层主要以粉质粘土、粉砂为主。按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将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单元层,从上至下如下:

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偶见植物根系,含石块、砖渣,煤矸石等杂填物。整个场地分布不均,底板埋深0~1.4m;

粉土:褐黄色,稍湿,稍密,土质均匀,底板埋深1.2~1.4m。含水量30%,塑限含水量23.5%;

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底板埋深3.9~4.2 m。含水量23.8%,塑限含水量22.1%;

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可塑,底板埋深7.7~10.1m。含水量24.1%,塑限含水量21.8%;

粉砂:褐黄色,饱和,中密;

细砂:褐黄色,饱和,密实。

3.地下水。场地浅层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稳定水位1.20~1.50m左右,水位年变幅2.5m左右。

二、强夯施工

1.处理范围。强夯地基处理范围:拟建筑物基础中线向外外扩6 m。

2.换填及回填。耕地部分场地平整,浅部地层为填土或含水量偏高的粉土、粉质黏土,即层(1)、(2)、(3),承载力较低。在强夯之前开挖至标高29.2m(深度约2.5m),将(1)、(2)层全部挖除,第(3)层挖除部分。之后用煤矸石进行回填,回填厚度约1.8m,处理后煤矸石顶面标高为30.7m,如图1所示。车间南部以坑、鱼塘为主,对此须进行回填至标高31.0m处。

3.填料要求。场地内需铺设180cm左右厚度煤矸石。煤矸石特点:直径300mm左右的块体含量占总量的20%左右为宜,直径50~300mm之间占总量30%左右,直径≤50mm以下者占总量的50%左右。铺好后进行平整碾压。坑、鱼塘部分填料下部采用周边废石料(直径30~70cm)及煤矸石混填;上部2.5m用煤矸石回填:直径300mm左右的块体含量占总量的40%左右为宜,直径50~300mm之间占总量20%左右,直径≤50mm以下者占总量的40%左右。

4.强夯施工艺。第一,置换施工。根据当地地层及上部结构要求,用置换法将煤矸石形成墩体穿透第(3)单元层,进入第(4)单元层,并将第(4)单元层进行强夯致密,以提高其承载力;或将坑塘部分煤矸石整体挤密。当回填层厚度小于等于5m时,采用2000kN·m深层置换挤密点夯一遍,梅花形布点,行点间距3.5m,排点间距3.5m。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超过10cm或夯点间发生隆起终止;当填层厚度大于5m时采用3000kN·m深层挤密点夯二遍,梅花形布点,行点间距3.5m,排点间距3.5m。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超过15cm或夯点间发生隆起终止。第二,强夯施工。置换后平整场地再采用1000kN·m夯击能进行强夯施工,正方形布点,行点间距3.5m,排点间距3.5m。分二遍施工,一遍点与二遍点施工间隔周期5~7天。每夯点夯击施工时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5cm时终止。点夯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周平整场地,采用1000kN·m夯击能进行满夯施工,每点两击,1/4锤印搭接。

三、处理效果及分析

根据自检结果并结合检测部门检测结果显示,强夯地基处理效果较为理想,但局部出现承载力较低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对施工工艺进行分析,运用钻探手段对强夯地基情况进行揭露,查明在同一施工艺下,出现承载力偏低原因如下:

1.局部聚水,孔隙水压力无法消散。施工时受其他交叉作业影响,强夯在局部范围施工时顺序呈周围向内集中施工,周围强夯施工后形成不透水层,加之地下水位浅,土体中孔隙水含量较大,因此产生局部聚水。局部聚水使水位升高,水压力增大,强夯后孔隙水无法排出,孔隙水压力不能很好消散,土体得不到较好压密,强度较低。

2.局部细颗粒煤矸石含量过大。在填料施工时,坑塘处局部细颗料煤矸石含量过大,坑塘内均有水。在强夯施工时,水位以下细颗骨料受夯击能反复冲击后,在水压力下,无法致密,且出现类似液化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使承载力大大降低。

3.扰动影响。受场地运输条件限制,本来含水量就高,强夯处理后孔隙水压力不易消散,这些部位又多处于场内运输必经地段,大量运料车自此经过。因此造成强夯处理后,在强度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又发生了新的扰动。

由此造成局部地基承载力较低,这些薄弱区会影响到地基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必须对薄弱区进行再次综合治理。

四、薄弱区综合治理方案

鉴于上述强夯地基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建议采用以下综合处理方案:

1.降水与补夯。先对局部聚水区域进行降水,使地下水位降至煤矸石底层下50cm,再用1000kN·m夯击能进行补夯,使孔隙水压力更快消散,便于土体的强度更快提高。

2.换土垫层。对局部煤矸石细颗粒含量较高的地方进行挖除换填,对排出的孔隙水进行抽动至场外。换填深度为1.5m。换填材料:级配砂石。放坡1:1。褥垫层厚度第一层按50cm,以后角步不大于30cm,用碾压机分层辗压。

3. 满夯与静置。对场区内轮式车辆辗压破坏的地方用500kN·m夯击能满夯2击,静置15天,使土的强度逐渐恢复。恢复期内严禁轮式车辆进入,避免再次扰动。

经综合地基处理后,对薄弱区进行针对性检测,检测结果:动探击数均﹥6,载荷试验检测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250KPa,相应沉降量在2.39~5.45mm,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五、结语

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与工程环境条件下,强夯法是一种造价低、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地基处理方法,但施工时应按强夯机理及工程特性安排合理的施工顺序。较浅的地下水对强夯的影响很大,在类似的工程情况下,应考虑在聚水区先进行降水,再强夯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景政,等.地基处理与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曾国熙,等.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赵颖(1968-),男,河南人,河南神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从事基建工作;董克启(1975-),男,河南人,供职于河南神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基建工作;刘刚(1979-),男,河南人,供职于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处理工作。

猜你喜欢

煤矸石含水量孔隙
二氧化碳在高岭石孔隙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结合Sentinel- 1B和Landsat8数据的针叶林叶片含水量反演研究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一次冰雹过程成雹机理的数值模拟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基于两相混合流理论PEMFC含水量特性分析
改性煤矸石对污水中油的吸附作用
煤矸石浸水路堤不均匀沉降研究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