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引导者”的知与行
2009-06-17朱敏
朱 敏
在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之下,动态解局的办法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制度创新,即二次改革。
今天,作为新的三十年之肇端、承载太多希望却又遭遇诸多危机的2009年,亦即将与人们作别。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审视,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阶段性结束,2009年既被赋予了承上启下的年轮使命,也展露出了年度特定的时代深意。
诚然,此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乃至经济危机,中国未能如1998年那样幸免于难。客观而言,这何尝不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标志。毕竟,在过去的十年之间,那些创造财富的企业家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艳羡与尊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象征,因为这样一来,中国真正完成了一次全球化的“成年礼”,融入到了世界主流价值观之中。恰如上个世纪中山先生的谆谆之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基于这种理解,不难想见,融入全球化,既有短时的代价,更有长远的福祉。前提是,在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之下,必须找到动态解局的办法。这个办法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制度创新,即二次改革。
就在过去的五味岁月中,人们越发深知,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核心,乃是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这必须依托于商业的进步。而商业的进步,又有赖于新一轮中国改革。尽管,经济危机的语境和现实,已让这种良性发展的步伐甚至有所缓滞,但在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法治昌明与社会和谐的多方诉求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商业前行,依然需要进一步树立牢固的改革共识。
应当说,危机已让我们的社会有所反省,但仍不够。须知,任何一个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有着相应的商业伦理因素,并构成因果链的两个断面。换句话说,经济危机的文化本质亦是伦理危机、诚信危机、信心危机。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也曾一语中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人文危机。
从而,经历了接踵而来的各种宏观冲击之后,在经济日渐复苏的后危机时期,尊重市场规律、发扬现代企业精神,对中国商业而言显得更为迫切。要实现中国经济的二次改革,推动商业伦理的重构与进步,则与知识精英阶层的行动与呐喊密不可分。
这些积极行动或努力呐喊的主人公,被命名为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引导者”。在中国商业社会的行进当中,他们一方面拥有时代的见证人和观察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是帮助中国商业成长,不留情面的批评者和揭露者(只不过,这样的人仍然太少了)。
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站在全局角度,对经济航行中可能遇到的激流险滩作出理性预判;有的是从国家政策面,对产业发展中种种或彰或显的问题给以预警;也有的是从企业立场,对商业环境中不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要素或现象说“不”;还有的是作为媒体,对经济生活中正在滋长的趋势或弊端予以鞭挞。他们的话语或实践,对中国商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们,产生了积极、健康而又深远的影响。
当然,作为思考者,“思路引导者”们确保一点:不逾越政治鸿沟或话语底线。“凡能说的,我都说了;凡不可说的,我必须沉默”(维特根斯坦)。
如果说,面对危机时代宏观经济的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经济学家或企业家们研判形势时,往往见仁见智、各执一词;那么,对于中观的商业社会、微观的企业细胞而言,无论在危机之中,还是在顺境之下,作为一个渴望正常有序的经济体,必然要求遵循其应当恪守的商业价值观,或商业伦理——于是,树正一个符合历史现状的商业标尺,成为以研究分析或商业实践为己任的“思路引导者”们,为经济社会所作的隐性而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