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孙家栋王永志
2009-06-17马京生
马京生
在科学工作中,凡是提倡民主作风,学术民主发扬好的单位,科研成果就多,科学成就就大。相应的,也培养出许多科学人才,出大科学家。
——钱学森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眼光高远、诲人不倦的导师。在航天科技事业岗位上,当年在钱学森辛勤培养和真诚关怀下的年轻一代科学家,早已成为航天科技事业的第二代栋梁之才。航天专家、中国探月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们和钱学森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
孙家栋: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
11月1日上午8点多,孙家栋手持一束洁白的菊花走进钱老家中。他面色悲恸,在钱老遗像前深深鞠躬,表达对钱老的无限哀思。作为钱老的学生和同事,他一直把继承钱老的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孙家栋站在钱老的灵堂里,看着钱老的照片,思绪万千。孙家栋想起半年前,钱学森写给他的80岁生日贺信。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日
孙家栋一字一句地看着信,心里涌动着阵阵激动。钱老是他的领导和恩师,比他年长18岁,在信中钱老竟7次用“您”这个称呼,还称他80岁为大寿,这些,他都“不敢当”。
钱老的儿子钱永刚告诉孙家栋:“信写好后,我们又给钱老读了一遍,钱老一字一句认真听完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颇有感触地说,家椽都要到80岁了,在我的眼里他好像还是一位28岁的小伙子。”
年近百岁的钱老仍然记忆犹新,孙家栋就是28岁时跟着他搞航天的。
孙家栋更忘不了钱学森带领他搞航天的那个年代,忘不了钱学森在中国航天起步的那个年代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的日日夜夜。
孙家栋在苏联学习时就曾听说过钱学森的名字,当时钱学森在国际上已经是知名的科学家。孙家栋下定决心留学回国后跟着钱学森干航天。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递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分别向毛泽东、周恩来和几位元帅陈述自己的想法。他的意见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发展最早的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研究院成立仪式,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导弹事业有规划、有步骤、有机构、有组织地全面展开。1957年11月16日,正式批准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即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周恩来总理任命钱学森兼任一分院院长。
1958年,孙家栋从苏联留学毕业回国,组织上分配他到国防部五院工作。让他去搞火箭导弹,他真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他能在新中国刚刚创立两年的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工作,可以为国家干一番事业;担心的是,他自己学的是航空专业,导弹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但是听领导和同志们给他讲五院成立的背景,讲国防建设的需要,讲有钱老这样的世界知名科学家带领,有党和国家的特别重视和支持,他的信心就逐步增强了。再一看周围的同志,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个学导弹理论的,没有一个人看见过真导弹。孙家栋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这进一步增强了他的信心。
孙家栋被分配在一分院下辖的导弹总体设计部,开始了他对中国导弹的研制生涯。钱老非常重视总体部的工作,经常来检查工作。那时候,钱学森亲自编制课程大纲给大家讲授导弹概论,他的课深入浅出,大家都爱听。钱学森还请庄逢甘教授讲空气动力学,请梁守槃教授讲火箭发动机,请朱正教授讲制导,引导孙家栋这些年轻的留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钱学森平易近人,对青年人特别关怀、爱护。为了发扬技术民主,也为了培养年轻人,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持每周拿出时间和年轻科技人员讨论重要技术问题。在讨论中只要意见一致他便采纳;意见不一致而又不是急办的,留待下星期讨论;如果是要急办的事,则由他综合大家的发言提出结论性意见。后来,孙家栋先后担任了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总体部副主任,在设计、研制、试验中,与钱老接触越来越多。孙家栋向他汇报工作时,一开始心里总有点紧张,但钱老很和蔼,总是笑呵呵地让他慢慢讲,若有什么不妥,他会耐心引导,或解释清楚,或让孙家栋回去好好想一想。钱学森对年轻人很少直接批评,就是在一些小节上也不例外。有一次开会正好是冬天,天气比较冷,门窗都关着,因为有人抽烟,钱学森看到大家被呛得咳嗽,便什么都没讲,起身走到窗前打开了一扇窗户来散烟气,使抽烟的同志感到自己不妥,立即把烟给熄灭了。
创业之初,苏联陆续支援中国几发模型弹,派来一些专家。两年时间,苏联就撕毁协议,撤走了所有专家,带走了所有图纸资料。中国的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研制出了中国的导弹。
但成功往往与失败相伴。1962年,中国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经分析,主要是发动机和控制系统出的问题。这种导弹是前一种的改进型,目的是通过挖潜增加射程。挖潜的办法,一是加长燃料贮箱、增加推进剂;二是提高发动机推力。然而,弹体加长了,却没考虑到弹性振动问题;发动机推力增加了,却没想到减少了焊接强度余量。加上地面试验不够充分,没做全弹振动试车,导致了这次发射的失败。这些都与总体设计和协调不够有关,当时孙家栋所在的总体部压力很大。在分析故障原因、总结教训时,钱老看到年轻人都灰溜溜的,就主动给他们减压。钱学森说:“如果说考虑不周的话,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研究怎样改进结构和试验方法,大胆工作。你们所提的建议如果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如果失败了,大家一起来总结教训,责任由我来承担。”钱老一席话一下子把孙家栋他们的顾虑打消了。大家说,这么大的领导,这么大的科学家,试验中出了问题自己把责任全包下来,我们年轻人跟着他干还有什么顾虑呀!
钱老言传身教,勇于负责,深深感动和教育了孙家栋这些年轻的科技专家。孙家栋自己当了领导后,看到年轻人工作上有什么差错,也常常像钱学森那样,替他们担责任,鼓励他们放下包袱,把事情办好。
钱学森严谨的工作作风尤其令孙家栋终生难忘。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自行研制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