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尚默多克的华文报业大亨

2009-06-15

中国经贸聚焦 2009年4期
关键词:星洲明报常青

张晓卿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以与西方媒体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中文媒体网络。

美国《福布斯》杂志3月11日发布了2009年全球富豪排行榜,受金融危机冲击,富豪财富普遍大缩水,马来西亚的富豪也不例外。其中,去年上榜的常青集团兼世界华文媒体(下称“世华媒体”)执行主席张晓卿,今年却未觅踪影。

在200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这位华商巨富曾以11亿美元的净资产排名第1014位,在马来西亚前十大富豪中则位居第八。

张晓卿祖籍中国福建闽清,是马来西亚的“木业大王”,1975年创办常青集团。在1988年收购《星洲日报》前,他尚可谓名不见经传,而当2007年初其控制下的香港明报集团与马来西亚最大的两家华文传媒——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合并为世华媒体,创造出全球最大华文传媒时,张晓卿早已是全马家喻户晓的名字。2002年,他还获选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俨然登顶华文传媒的统霸者。

木业起家

国内外财经媒体介绍张晓卿时,一般都形容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木业大亨。1935年出生于东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海巫的他,自小家贫,家中有9个兄弟姐妹,他是长子,父亲是橡胶园工人。

中学毕业后,张晓卿原在其舅父的伐木公司任职,学习伐木技能。在那里他工作了20年,因与表兄弟不和,在年已不惑时才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1975年自创常青公司。

草创时期,常青公司不过是一间一层楼的伐木和原木出口公司,但1987年高涨的木材价格令他从中套取厚利,开始崛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木业大王”。1976年,他获得了沙捞越州4个县的伐木权。在发展木材生意的同时,开始创办实业。1985年,投资兴建了常青合板有限公司,拥有4条生产线。1989年,又投资兴建常丰胶合板有限公司,拥有7条生产线,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胶合板厂。

经过多年努力,常青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旗舰企业集团,业务遍及全球。常青集团估计占有沙捞越州80万公顷森林,每年生产300万至400万立方米原木,相当于马来西亚木材工业份额的20%至25%。旗下常成控股及常丰控股,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商。

常青集团也是西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伐木公司,估计控制了该国近200万公顷的伐木权及50%至80%的木材产量。其业务并拓展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巴西等地。日后,张晓卿之所以能以雄厚财力不断扩张他的媒体版图,得益于主要及庞大的伐木业务在背后的支撑。

据称,张晓卿一直坚持一个经营原则,即“砍树更要植树”。他深深明白,乱采滥伐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最终也会断送木材业的前途;只有森林常青,他的生意才能永续经营。其将公司取名“常青”正是此意。1994年,他出任世界森林组织中心董事,专注于保护森林资源及环境。

不过,也有报道指,常青集团大肆开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的森林,已引起国际环保组织的大力谴责。西马来西亚的环保运动领袖认为,由于他们抨击张氏大量砍伐热带雨林,才迫使他在1988年将主要伐木活动扩张至巴布亚新几内亚。

除木材业,张晓卿还向油棕业发展,成立常青油棕,在马来西亚国内买地大量种植油棕,亦有数间油棕厂在操作中。目前,集团业务已涵盖金融、出版、矿业、农牧业、房地产、贸易、旅游等多元化领域,资产总值达数百亿美元,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第362位。

对于常青集团的发展奇迹,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赞叹不已。他说“‘常青的成功是马来西亚的典范……希望我国有更多像张晓卿这样的成功的企业家。”事业的巨大成功也为张晓卿带来了诸多荣誉,其中在公开场合中,他的名字前面都被冠之以“丹斯里”(Tan Sri),这是马来西亚联邦授勋中,继“敦”(Tun)之后第二高的荣誉,全马仅有75人拥有此名衔。

扩张媒体版图

“谦逊、儒雅、谈吐不凡,一个颇具文化气质的企业家。”熟知张晓卿的人,大都这么评价他。张晓卿不仅精通

英语、马来语、伊班语,而且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化颇有研究。对文化的痴迷使他致力于对媒体的投资,并成为享誉东南亚的“报业大王”。

1988年,张晓卿收购西马濒于破产两度停刊的华文报《星洲日报》(1929年由新加坡虎标万金油老板胡文虎兄弟创办),此举令他声名大噪。他亲自出任社长,在其精心运作和改革下,凭借独有的办报理念“正义至上、情在人间”,《星洲日报》不仅重现生机,而且现时已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华文报纸。

1991年,张晓卿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创办英文报《国民日报》;次年,又购入马来西亚另一家华文报《光明日报》,与《星洲日报》结为姐妹报。

在美国《纽约时报》看来,张晓卿更像是泰德•特纳(CNN创始人)和鲁珀特•默多克(新闻集团总裁)的崇拜者。1995年,他重金收购了由查良镛于1959年创办、在香港和北美颇具影响力的明报企业集团35.9%股权,从而控制了明报集团名下所有媒体——4份日报:香港《明报》、《温哥华明报加西版》、《多伦多明报加东版》、《纽约明报美东版》;5份杂志:《明报周刊》、《明报月刊》、《亚洲周刊》(中文)、《Hi-TechWeekly》及《儿童周刊》。明报集团也经由旗下的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文出版社涉足书籍出版业。明报集团于1995年拓展网上业务,明报网站共设有12个主题网站。

2000年,张晓卿将其媒体版图扩展至柬埔寨,创办《柬埔寨星洲日报》。未及20年光景,他已悄然成为一个庞大华文媒体帝国的背后操控人,并垄断了马来西亚中文日报市场。

在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旗下媒体,除了稳坐“第一大报”宝座的《星洲日报》及《光明日报》,还有《沙捞越星洲日报》、《工商世界》(财经杂志)、《学海》(中学生周刊)、《星星》(小学生周刊)、《小星星》(小学生周刊)及星洲互动(www.sinchew-i.com)。据尼尔森媒体指数2006年调查,《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的读者总数为151.3万人,2005年全马华人人口有615万人,换言之,每四个马来西亚华人当中,就有一人阅读张晓卿旗下的报纸。

打造全球最大华文传媒

2006年10月,张晓卿从马华公会(马来西亚执政党之一,与主要执政党巫统等组成国阵)投资公司华仁控股接手21%的南洋报业控股股权,加上此前已持有的股份,直接和间接控制南洋报业44.76%股权,跻身最大股东。

南洋报业控制着《南洋商报》(由爱国华侨陈嘉庚于1923年在新加坡创办,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之一)、《中国报》及生活出版社等,与星洲传媒一道垄断西马中文报业。不过,张晓卿的此项收购,在马来西亚也引发了对媒体遭财团垄断,不利于言论自由和多元化发展等的担忧。

有报道分析,张晓卿能顺利收购南洋报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丰厚的政治人脉——他曾担任国会议员,其弟张泰卿亦为诗巫区国会议员。其与沙捞越州和中央不少政治精英,乃至前总理马哈蒂尔家族,都存在政经关联。

而随着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他掌控了西马半岛6家中文日报除《光华日报》、《东方日报》之外的4家。《星洲日报》、《中国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分列当地华文报销量的前四位,读者总数逾251万人,整个半岛中文报读者人数则约290万人,占有率达86%以上。其中,《星洲日报》的占有率就近四成。4家报纸平均日发行量总和87万份,占九成以上,广告占有率亦超过九成。

2007年1月,香港明报集团宣布与星洲媒体及南洋报业合并,交易涉及金额约34亿港元。《明报》在港发行量约10万份。合并之后,集团成为全球最大华文印刷媒体平台之一,在北美洲、东南亚及大中华区各主要城市拥有超过5份报章(约15个版本),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以及29份杂志刊物。次年4月,合并完成后明报集团更名为世华媒体,同时在香港和吉隆坡交易所挂牌上市。张晓卿持有世华媒体股份超过五成,仍为控股股东。

张晓卿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以与西方媒体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中文媒体网络。“华报(中文报刊)、华社(华人社团)和华校(中文学校)是海外华人的三大精神支柱。”“我们华人应该建立和拥有一个以全球华人为主体的媒体和网络世界。我们必须依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声音。”他说。

在2002年被选为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后,张晓卿就不断在协会中呼吁全球中文媒体加强交流。

挚爱故土

作为一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海外华人,张晓卿对自己的故土更有着一份深沉的挚爱。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他率先成为到华投资的海外华商,并在上海建厂。常青集团现已在中国投资十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50亿港元,包括哈尔滨国贸大厦、广东东莞德力钢铁有限公司、广东325国道恩平段、云南益阳胶合板有限公司、大连金州开发区、大连金明胶合板厂、上海建新胶合板厂、上海马桥工业开发区地产、上海通讯光纤电缆、山西大同常青兴旺公路、大同常青合子山隧道公路、广东东莞污水处理厂等。

1990年,张晓卿出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创会会长;1994年,创办了世界华人的文学奖——“冰心文学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其对促进世界华人团结,加强海外福州人与祖籍地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中国和马来西亚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卓有贡献。

由于幼时的穷苦,张晓卿不曾忘记贫困的一群,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其旗下星洲媒体设立了“星洲日报基金”,为马来西亚的华校及弱势群体筹款资助。在中国内地,他在安徽、河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领养或资助了许多贫困学生,并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捐建山西大同市常青中学。他还多次向中国儿童慈善基金捐资,捐助“希望工程”,因此被授予“儿童慈善家”称号。

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身为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张晓卿,发动马来西亚华社和读者为中国内地抗震救灾捐款,捐赠总额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

猜你喜欢

星洲明报常青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香煎豆腐
星洲红鱼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如此取暖!
中间位置的求索与香港《明报》的崛起(1960—1970)
又是酒驾酿的祸!
这种“亲热”要不得!
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