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人家里没奶酪

2009-06-15

中国经贸聚焦 2009年4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经济

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在经济衰退日益加剧之际,美国人突然意识到家里已经没有奶酪,并开始留心存钱了。

美国商务部3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美国个人储蓄率为5.0%,是近14年来的最高水平(1995年3月美国储蓄率曾触及5.5%)。而与此同时,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36%,创70年来的年度最大跌幅。

危机正改变美国人的储蓄习惯

美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只借贷不储蓄”的国家,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美国人的这一习惯显然正被迫发生着改变。

据资料显示,1991年,美国消费者开支没有一季呈现收缩,储蓄率下降至5%;而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家庭还将其收入的9%以上(1984年10.8%)作为储蓄。此后持续下降,到本世纪初,美国储蓄率已经下跌至2%;2005年,更一度下降至-0.5%;到2007年时,美国人也只将收入的0.5%储蓄起来。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居民储蓄率则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以2008年12个月的平均值计算,全年美国居民储蓄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7%(2007年仅略高于0.5%),储蓄总额增加至3786亿美元;仅2008年下半年,美国居民储蓄率骤升6倍,跃上3%;1月更是再上5%的新台阶。

经济展望集团的全球首席经济师Bernard Baumohl指出,美国人储蓄率的上升,“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过去10年中消费无度所做的补救,过去的支出是以借贷和消耗储蓄为代价的”。

“人们并没有将因能源价格挫跌而省出来的钱用来消费,而是存了起来。”联合信贷(Uni Credit)经济师Harm Bandholz说:“我们会看到美国家庭量入为出的趋势。”并预计这种趋势可望保持至少5年,达到5.0%-7.0%的水准。

经济提振与“节俭过日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曾教导国人:“省下一分钱就是赚了一分钱。”而在眼下日益严重的经济衰退形势下,经济学家们表示,多花钱才能给经济带来提振。也就是说,越是经济不景气,人们越是应该降低储蓄率。

而这一法则在美国人身上似乎不起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慢速增长期,通过可支配收入减支出折算的美国个人储蓄率超过了10%,因为失业以及信贷收紧的现状令消费者捂紧了钱袋。从90年代末开始,股价的飞涨令美国人感到更加富有了,储蓄率则随之降到了2%。在2001年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后储蓄率略有回升,但又因房价的上涨而急速下滑,因为房产让美国人觉得储蓄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2007年时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均值降到了仅仅略高于0.5%的水平。

据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联合开展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3的受访者已削减日常开支。美国人正试图通过提高储蓄率来重建其在房产和市场波动中付之东流的财富。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高级研究员威廉姆•克莱恩(William Cline)表示,个人储蓄会不会增加到抑制消费及经济增长的水平,这个问题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逾七成都是消费支出贡献的。

这个问题不容忽视。美国商务部今年2月底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下降6.2%,降幅远大于先前预期;个人消费开支下降了4.3%,降幅创近30年之最。消费者“多储蓄,少花钱”的生活方式有可能使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

有专家指出,当美国人也开始储蓄时,对世界来说也许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那些严重依靠出口来发展经济的东亚经济体,其中包括中国。

摩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析师维格表示,美国人的储蓄额不断上升,而消费额不断下降,投入股市的资金也越来越少,不仅不利于股市的复苏,更可能给经济复苏带来反效果。

此外,奥巴马提出的经济振兴方案包括减税等措施,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美国人的储蓄率,更可能带来通货紧缩的问题。根据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的推算,如果美国储蓄率恢复到8%至10%,其消费需求将下降6000亿至8000亿美元。

美国人天生大手大脚?

美国的储蓄率在全球前四大经济体(美、日、中、德)中是最低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储蓄水平一般都比美国高。难道美国人天生就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主?美国真的如此富有,以至于可以如此挥霍?

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文化差异。由于二战家园被毁的历史仍深藏于记忆之中,法国、德国以及许多欧元区国家的储蓄率都达到或超过了10%,较高的储蓄水平可以在失业增多的情况下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

中国储蓄率高达40%以上,但这更多的是经济结构问题的体现,而非经济实力的体现。中国的社保体制不完善,所以很多家庭必须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

对美国低储蓄率最尖锐的批评之声指出,主要是中国、日本和中东产油国大量购买了美国国债,从而给美国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为此,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还一再警告美国需要提防“金融的恐怖平衡”,即美国的债权人可能通过抛售美元及其他美国资产的方式打击美国经济,并将其利率推高到灾难性的高位。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美国公司因为能用非比寻常的高效率调拨手中的可用资本,所以,能够在低储蓄率环境下发展。“相比其他国家而言,美国往往能用低储蓄率求得更高速的经济增长。”认为,财富效应才是美国低储蓄率的原因。

但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美国信贷的便利性(包括两个方面:信贷的成本,每年负债的利息支出与其全部金融负债之比比较低,以及更为容易地获得信贷)是解释美国储蓄率,尤其自1984年以来,呈趋势性下降的关键原因,而非完全是财富效应的结果。

理由是,美国的财富效应自1946年以来一直存在,而储蓄率的系统性下降始于1984年;资产增殖仅仅体现在账面上,不是可用的购买力。换言之,居民必须将资产出售变成现金之后,才能够用于消费。而以美国居民持有的主要金融资产 、股票为例。自1992年开始,国外在美发行股票融资的比重超过了国外在美购买股票的比重。

中国高储蓄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最近,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抛出了所谓的“中国责任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部分成因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导致全球经济失衡,而充盈的资金又导致美国投资者购买高风险的资产。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在国会听政时的发言中提到,危机肇因不是美国的过度消费,而是中国的过度储蓄,导致美国的流动性过剩,最终酿就这次金融危机。

对此,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指出,“这种观点是极其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属于‘强盗逻辑”。认为,“中国责任论”的说法除了是为西方一些主要国家自身经济政策失误及监管不力开脱外,恐怕也是为这些国家今后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或对中国进一步施压寻找借口。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表面上似乎和全球贸易失衡存在着某种关联。但事实上,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多重失误,才是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如果将全球经济失衡归咎于顺差国,显然是推卸责任也是站不住脚的。”

美国低储蓄、高逆差是其长期以来的政策选择和消费习惯造成的,中国的高储蓄、高顺差不是美国低储蓄、高逆差的原因。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个人储蓄率就曾降到零以下,1933年甚至降至历史最低点-1.5%。美国新一轮的个人储蓄率下降从1984年就开始了,到1999年就已降至2%左右的水平,并维持了长达6年之久,2005-2007年均低于1%。美国的贸易赤字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现在,已历经近30年,同期财政收支除1998-2000年,也就是克林顿执政的最后几年之外也均为赤字。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在2003年之后才开始大幅增加。

美国提高储蓄率全球贸易就平衡?

中国央行在《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曾明确表示,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风险等问题将加剧不稳定性并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而提高美国储蓄率对解决全球失衡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全球失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

从储蓄视角来看,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而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对应为贸易顺差——倾向于投资到国外。作为全球失衡的核心,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则对应着其总体储蓄的空前萎缩。不仅个人储蓄率降至零以下,政府财政赤字也不断膨胀。2000年以来,美国维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在2004年达到4%。由于美国过度消费,国内储蓄短缺,不得不引入国外过剩储蓄,从而造成了巨额贸易赤字。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涉及到复杂的结构性因素和多层面的相互关联,因此调整全球经济失衡要充分考虑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美国的储蓄率、加快日本和欧洲的结构改革、健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三者缺一不可,而提高美国储蓄率最为关键。

而3月24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署名文章《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称,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尽管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但当下并非美国提升储蓄率的最佳时机,还需同时平衡刺激消费和恢复经济增长。

正确认识国民储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民储蓄系全国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期间内的储蓄总额,与一般大众观念上的储蓄不同,国民储蓄指可支配所得非用于消费者即为储蓄,而不论其处分方式(如投资股票或银行存款)。

正确的衡量方法是国民储蓄率,即个人部门的储蓄(包括家庭储蓄、公司存款和留存收益)、公共储蓄和公共赤字(如财政盈余和赤字),这三者之和与GDP之比,总量上共有多少资金被储蓄起来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撑经济的发展。

有一种观念认为,高储蓄率让全球经济受损更大。持这种观点人的认为,全球长期利率持续保持在极低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率。如果储蓄过度的逻辑分析是正确的,那么就不必担心发达国家储蓄率的下降了。

而低储蓄率的观点认为,储蓄率的下降是经济充满活力的表现。由于股票和近年房地产价格提升所带来的高收益,人们不必通过谨慎地储蓄,就可以获得经济收益。

但也有对储蓄率下降持悲观论的认为,这种趋势是危险的——意大利和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而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则应该更多地储蓄。因为那些在婴儿潮出生的人们正进入经济收入的高峰期,如果这时候储蓄率没有得到提高,将大幅降低投资的资金来源,使全球经济体现存的不平衡状况更趋恶化。

当然,随着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投资也许不必仅由国内储蓄来提供融资,还可以通过从其他国家借入廉价的资本,并承担起外贸赤字。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导致了长期资本的国际流向是高储蓄率的亚洲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融资。

但研究表明,这种状况显然缺乏长期持续性:即使在一个全球化的资本市场中,国际借贷仍然存在着诸多限制。借的钱必须偿还,并划定了外贸赤字所能达到的上限。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过度储蓄与储蓄的结构性过剩没有多少关系,而更多的是与暂时的投资不足关系密切,日本、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均属于这类情况。

而一旦这些亚洲国家投资上升,那么过剩储蓄将迅速消失。此外,人口的老龄化也将导致国民储蓄将持续下降,从而不可能再为发达国家赤字提供融资。此外,巨大的外债规模,同时,为维持自身生产效率的增长而提高的投资率,两者结合,即投资需求的增加和借到低廉外国资本的可能性下降,西方国家也需要提高储蓄率。

通常,发生经济衰退时,一个国家民众的储蓄率就会减低,即民众把钱从银行中取出补充收入的不足,将极大帮助经济复苏。然而在美国,屋漏偏逢连夜雨,民众本无多少储蓄,反被金融海啸吓破了胆,挣了钱也不敢用,在最不应该存钱的时候,反而开始存钱了。

按凯恩斯经济理论“节俭的矛盾”,若其他条件不变,整个社会的储蓄增加,会使经济活动减缓,从而使国民所得减少,失业增加,经济会更萧条。最后,国民的财富却不会增加,甚至减少。

据高盛估计,美国人的储蓄率在今年将达6%-10%,而个人的消费开支将减少4%(明年达8%),加起来总共为1.2万亿美元。这将占去了奥巴马政府计划中提振经济拟投入款的全部,冲销了复苏经济政策的作用。节俭的美德成了社会公害,真是始料未及!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