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阴影下的改革
2009-06-15叶鹏飞
新加坡《联合早报》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3日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然而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应对经济危机有可能成为放弃政治改革的完美借口。
经济议题固然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新闻,另一个重要但相对隐形的新闻却是政治改革的缺席。去年被官方媒体高调宣传的大部制鲜被提起,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更在工作报告中正式表态,在中国宪政体制里拥有最高监督权的人大,不会与政府唱“对台戏”。
中共坚决反对采用三权分立体制已经不是新闻,但在中国民众维权意识日益高涨,对权力缺乏监督导致社会不公的不满渐甚的背景下,不唱对台戏的宣示无法不引起改革力量的关注。
有观察家发现,官方网站在报道了这条新闻后,网民跟帖上千,但能显示出来的只有几十条。那些没有显示的留言内容,给外界留下想象空间。
另一个中国民众期盼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由于温家宝在全国两会前与网民交流时表态支持而形成期待,结果不但《政府工作报告》未置一语,负责的官员还三番五次出来解释无法实行的理由。
有官方背景的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在全国两会期间公布报告,指房地产开发的总费用支出一半流向政府是房价高企的主要原因,让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扭曲市场的弊端台面化,而中央政府缺乏改革意愿的现状,都无法不让民意失望。
此外,四川官员不承认豆腐渣学校的存在,不公开汶川地震罹难学生人数;云南人大代表被舆论批评在记者会上集体对当地监牢虐囚命案“躲猫猫”;一些政协委员炮轰最高法院报告回避原副院长黄松有涉嫌贪污问题……都一再表露“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指示还停留在纸面上。
金融危机不但让改革举步维艰,也增加了利用外部矛盾转移视线的诱惑力。军方将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突然频频针对制造航空母舰,维护中国海权的议题高调发言,官方媒体集中报道中美海上对峙的新闻,以及中国领海因菲律宾的行动而“告急”的报道,在中国出口急剧萎缩,失业大军持续增多的背景下,无不透露着不寻常的味道。
在全球金融危机于去年年中爆发前后,“中国特色”的体制似乎展现着特有的优越性,政府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北京奥运圆满落幕,对比美国金融巨舰相继沉没,白宫束手无策,无疑增强了中国上下对现有体制和发展方向的自信。
然而随着危机的涟漪不断向全球扩散,中国最终也面临了严峻的考验。现有体制能否提供中国度过危机的能力,也成为一个新的焦点。
体制内部显然有不同的思考。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2月表示,经济危机也是改革契机,应该抓住机遇,在反腐败、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领域大范围破题。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王长江也认为:“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现在对民主的讨论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头。”
这场体制内部的辩论结果,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或许将超越当前应对危机的具体手段;可是这场辩论本身也可能决定了应对危机的措施手段,选择改革的同时也意味着拥抱短痛,否则只能在危机里看到危险,而最后错失了改革的良机。
(作者:叶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