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帐篷小学

2009-06-15边富斌

含笑花 2009年3期
关键词:帐篷士兵

边富斌

熟悉我的人,时常会对我说起这么一句话:没有我,就没有帐篷小学士兵校长周真国的今天。

同时,也有人说另外一句话:没有帐篷小学,没有周真国,也没有我今天的名气。

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只会淡淡一笑,对他们说,其实他们说的都不对,我和周真国谁受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20多年来,帐篷小学在边疆军民的精心培育下,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适龄儿童都入校读书了,带动了边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为边疆群众做点事,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说起帐篷小学,我和她确实缘源颇深。1990年,我从河北坝上草原入伍来到云南边陲麻栗坡。在新兵连集训期间,时任团长杨东琪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团是老山守备部队,是全军最大的团,荣誉最多……”,其中就讲到了,1984年在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帐篷小学。后来,我从班长的口中得知详细情况:当时,居住在紧靠国境线的八里河村等几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儿童无法上学,参战部队便在一个叫芭蕉坪村的地方,撑开两顶军用帐篷作教室,用炮弹箱当课桌,由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士轮流任教,9名适龄儿童成为第一批学生。1986年6月,全国妇联原主席康克清同志为学校题写了“帐篷小学”校名,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钢七连美名扬,连队在团队的旗帜下,百战百胜不可阻挡…”这是我们团的团歌。每当唱起这首歌,我都会心潮澎湃。受团歌的感染,新兵下连时,我主动要求来到驻守在八里河东山、被中央军委授予“边防钢七连”荣誉称号的这个英雄连队。帐篷小学就离这里不远。

下连不久,我就当上了连队文书,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每月底,战士们发了津贴以后,我到连队所属的9个阵地、哨所收集战士们给帐篷小学学生的捐款。虽然那个时候,津贴只有40多元,战士们阵地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省吃俭用,把捐款作为一次特殊的党、团日活动内容雷打不动。

后来,我又调到营部任文书,再后来,我又调到团政治处任文书,直到后来提升为军官,任团政治处组织股的青年干事。不管岗位如何变换,其中都有一个重要职责:为帐篷小学收集捐款。下通知、收款、登记造册、及时发送等工作。这些捐款,是用来帮助帐篷小学学生支付学费和书杂费的。他是官兵们的爱心,是边疆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我就像对待枪支一样精心呵护。每学期开学前,我会一分不少地把它们送给士兵校长周真国。

轮战部队走了一批又一批,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他们把帐篷小学完整地移交下来。学校越办越红火,学生由起初的9名,发展到后来的100多名,学校校址也先后多次搬迁,最后,从帐篷搬进了部队留下的永久性楼房。

学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官兵们的捐款数额也越来越大。我记得,学生最多的时候,一个学期学生的学费、书杂费要2万多元,一年就是5万元左右,有的官兵从开始捐几元钱,捐到后来的几百元。一直捐到2003年,云南省出台边境地区小学学生费用实行全免政策以后。就这,大家没有任何怨言,孩子们要的钱一分也没有少,一天都没有耽误!

周真国,是1992年9月由部队选派到帐篷小学第八任士兵校长。也就是从他担任士兵校长起,我就开始宣传帐篷小学,宣传周真国。《帐篷小学今非昔比》、《数百个红手印留下一个兵》、《第八任士兵校长》、《西部扶贫第一兵》等一篇篇文章见诸各种报刊。周真国先后被成都军区评为优秀班长,荣立一等功,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授予“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当选为全国第九届青联委员,受到江泽民的接见。

宣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开始从各个角度进行策划,进一步的挖掘素材,把帐篷小学的宣传做大做强。周真国的妻子郭佳敏为了边疆人民的孩子,毅然放弃了在家乡教书的工作,来到帐篷小学任教,在这里,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并给儿子取名周篷生。在这里,他们克服了生活、教学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我想,她是我们千千万万边防军人妻子的突出代表,经过深入采访,一篇《让爱撑起一片蓝天》的人物通讯见诸各报刊。郭佳敏,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国百名好军嫂,作为军嫂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帐篷小学能有今天,不是哪个人的成绩,而是党和国家关心重视的结果,是军民团结的结果,是社会各界支持的结果。2000年5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一行亲临帐篷小学视察。我有幸随文山军分区原司令员蒙利兴和政委吴传玖一起陪同,我清晰记得,许副委员长一下车就察看校园环境,详细询问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师生的生活情况。许副委员长深深地被边防部队10余年如一日的支持驻地办学的精神所感动,他对同学们说:“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战火纷飞,许多英雄儿女倒在这里。今天,你们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心学习,这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都在关心着贫困地区的发展,关心着你们。”并欣然挥笔为周真国题词:为发展世界上最好的军民关系、为发展边疆民族教育事业再立新功。

那天,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现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牵线,上海市闸北区松花江路小学与帐篷小学结成手拉手帮学对子,举行了隆重的结对仪式,一下子拉进了都市与边疆的距离。

2000年“六一”儿童节,云南省荣军促进会副会长、云南云福伤残军人福利开发公司董事长杨茜雅深为士兵校长周真国在艰难条件下为边疆儿童献爱心的事迹所感动,决定挤出资金10万元,为帐篷小学购买了10台电脑和大屏幕彩电、文体器材和医疗器械等大批物资送到学校,为学校开设起了电脑学习室、图书室、少先队活动室和医务室,完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

在帐篷小学建校20周年的时候,我想曾经在这里担任过老师的战士们一定很想知道帐篷小学现在的情况,牵挂着这里的孩子们。于是,我策划帐篷小学第一届毕业生罗应华代表帐篷小学同学们寻找当年的老师。《我的士兵启蒙老师,您在哪里》一文,在2004年10月8日解放军报发表后,广大读者被这种特殊的军民情、师生情所打动,并纷纷来信来电,提供了一些帐篷小学的情况和线索,我也向当年办过帐篷小学的南京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的有关单位电话联系,请求协助寻找。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北京军区某坦克训练基地医院主管技师孙哲明给解放军报编辑部打去电话,深情回忆了他1987年在帐篷小学任教的那段难忘时光,流露出对那里的思念之情。2004年10月16日,孙哲明带着妻儿如愿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帐篷小学。

时至今日,帐篷小学走过了25年的历程,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已先后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走进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心。多年来,云南省军区、云南省教育厅、文山军分区、边防某团、麻栗坡县以及社会各界共为帐篷小学投入了上百万元资金,帐篷小学成为边境地区建设的一流的完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部队的大力扶持,帐篷小学附近的八里河等5个村寨建设成了小有名气的“小康示范村”。

2007年底,文山军分区考虑到边疆教育事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帐篷小学已经纳入地方完小多年了,如果再由部队管理,会影响帐篷小学更大的发展。因此,果断决定,正式将帐篷小学移交给了地方。“士兵校长”周真国卸任,调回部队工作。

翻看我的新闻报道剪报本,发觉采写帐篷小学的稿件有数十篇,获奖最多、级别最高的也是这些稿件。为此,我荣立了二等功。撰写的报告文学《第八任士兵校长》获得了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还有幸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了奖。回顾多年宣传帐篷小学的经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取得的这些荣誉和帐篷小学今天的发展,都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的,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本栏责编韦含羽

猜你喜欢

帐篷士兵
帐篷
带上帐篷去旅行
在户外过夜
门牙士兵
帐篷房屋
“帐篷城”
士兵与海豚
瞭望塔
不行与步行
步行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