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
2009-06-15蒲昭和
蒲昭和
提起糖尿病,人们就会想起今天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手段——胰岛素。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胰岛素的发现过程在历史上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
认识胰腺分泌液有消化功能,是探求控制糖尿病有效方法的第一步。早在17世纪中叶,德国解剖学家威尔逊就发现,胰腺有一个小小的导管通入小肠上端,每天向小肠输送一定的分泌液体。1883年,美国医生博蒙特对消化道液体进行了充分研究,结果发现胃、肠、胰腺、胆都能分泌液体,并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20世纪初,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改用人工瘘的方法研究胰腺分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荣获了1904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同时代的德国医学家朗德·汉斯在显微镜下发现胰腺内有一些特殊的岛状结构,即胰岛,但不知道它有什么功能。其后不久,另两位德国科学家梅林和明科夫在实验中发现,切去胰腺的实验动物都患了糖尿病。他们试图用胰腺来治疗糖尿病。然而,经过近20年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但他们的研究肯定了糖尿病与胰腺之间的关系。
1902年,英国医学家贝利斯等人发现,胰液总是在食物进入肠道时准时分泌,他们还获得了一种由小肠分泌入血,促进胰腺分泌的物质——促胰腺素。这一发现启发了苏格兰医生沙比谢菲,他敏锐地意识到,胰腺既然与糖尿病有关,而又不能治疗糖尿病,那么,胰腺可能分泌一种直接进入血液的“激素”,控制着尿中的糖分;这种“激素”是由胰腺内岛状结构分泌的,因而,他将这种“激素”命名为胰岛素。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丁证明了谢菲的假说成立。班丁通过结扎牛的胰腺导管使其萎缩,成功地从萎缩的牛胰腺中分离出了胰岛素。次年,班丁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获得良好效果。这一重大发现,使班丁荣获了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与胰岛素相关的另两次获奖,一位是阿根廷著名医学家豪塞,他在对脑垂体的研究中,发现脑垂体对胰腺分泌胰岛素有重要影响,由此获得了194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另一位是英国化学家桑格,他经过7年潜心研究,终于确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使胰岛素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被人类弄清楚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并有可能人工合成胰岛素。他因此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正是由于这些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今天才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胰岛素人工合成制剂,造福于广大的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