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不能只有明星秀
2009-06-15
环球时报 2009-06-15
张依诗
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12岁了,这个翩翩少年每年都会收获许多祝福,但懵懂与青涩仍属于他这个年纪。
上周末的上海大剧院很热闹,光电影剧组就来了30多个,周迅、赵薇、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这5位内地当家花旦更是齐刷刷到场。哈莉·贝瑞、克里夫·欧文两位国际大腕压阵红毯秀。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片蜚声国际的导演丹尼·鲍尔作为本届电影节的主席,同样引得现场粉丝阵阵尖叫。
和电影人的熠熠星光相比,本届影展的作品要暗淡许多。在争夺金爵奖的16部作品中,姚树华执导的《白银帝国》和万玛才旦的《寻找智美更登》代表华语片入围,而其他十几部国际影片大多属于新面孔导演。
作为中国唯一跻身于世界9大A级电影节的影展,上海电影节理应享受足够的荣光。但浮华背后,上海国际电影节从举办规模、参赛作品质量、国际影响力以及自身特色方面,都与国际知名电影节有很大差距。
影片质量永远是电影节的灵魂。在这方面,上海电影节有些先天不足。按惯例,新片展映只能选择参加1个国际A级电影节,而欧洲三大电影节历史悠久,影响力深远,自然是名家名导们优先考虑的。另外,在影片选择上,上海电影节名曰“国际”,但却受到国内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一些佳片因为“另类”而被提前淘汰,而一些参展影片虽然获奖,却早已被改得失去本来面目。
说到底,上海电影节的自身定位是根本问题。论国内声望,它不及金鸡百花电影节以及香港金像或台湾金马,论国际特色,它强调的亚洲以及中国元素,又不比规模相当的东京或莫斯科电影节。年复一年地换明星造势虽然能博得人气,但终究不是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