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开国第一将:粟裕大将
2009-06-15中央电视台
导视:他是一位共和国传奇名将,从湘西大山中的尚武少年,到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军旅生涯?这位驰骋疆场的战略家,又曾经历过怎样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本期《军事纪实》正在播出三集文献纪录片《粟裕大将》,讲述战神粟裕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
粟裕大将(上)
(录音)粟裕:主席也说过,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
这是35盘从未被公开的录音带,里面记录的是一位共和国将军的晚年回忆。在这些录音带里,他讲述了许多出生入死的危机时刻,和惊天动地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并由此阐述了对未来战争的深入思考。
2006年春天,将军的家属首次将这些珍藏的录音带公开,使我们有机会更加了解这位将军的内心世界,和他波澜壮阔的戎马征战的传奇一生。他就是共和国大将粟裕。
侗歌声声高亢优雅,饱含着湘西5000年的历史沧桑,闪烁着多民族人文精神的辉煌。公元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湘西会同县芙蓉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殷实的侗族之家。粟裕10岁的那一年,全家迁居于会同县城,父亲对聪明伶俐的他,寄予了很大希望,让他管理家庭账目,承继家业。然而,少年粟裕,更渴望仗剑天涯,除暴安良,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
当时远在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每年都要到会同县选拔两名学生,粟裕初试被录取了。母亲看着录取通知书,迟疑地说,现在外面不太平啊。1924年1月,17岁的粟裕瞒着父母一口气走了100多里山路,来到洪江码头。这时他才发现,身上连买一张船票的钱都不够,粟裕只好向家人求援,措词坚决,如果家里不同意,讨米也要去求学。
深深地爱着儿子的父亲妥协了,他把粟裕叫回家,为他凑了几十块银洋,还特地办了酒席,请来亲戚朋友为儿子壮行。那天晚上,父亲哭了,他们父子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看似平常的送行,却把儿子的一生送进了枪林弹雨的战场,也成了父子生死诀别的离伤。粟裕离家3年之后,父亲身染风寒去世,年仅42岁。
1925年的春天,粟裕如愿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所被誉为湘西达德成才的最高学府,走出过宋教仁、林伯渠,蒋翊武,翦伯赞这样的杰出人物。它与长沙的第一师范,衡阳的第三师范,并称为湖南三大名校。
粟裕入学的当年,国共合作准备北伐,神州大地上大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粟裕编在第27班,和比他高一届的滕代远相识了。滕代远是湘西地区最早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人之一,他经常组织粟裕和进步同学阅读马列著作,纵论天下大事。与反动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粟裕一旦明白了必须推翻旧世界和建立共产主义新世界的道理,思想豁然开朗。他写下了这样的言志诗: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日面壁,愧作须眉。
1926年11月,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北伐军正凯歌高奏,但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残酷镇压,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上海发生了“四·一二”政变,一个月后,湖南常德也发生了反革命的“敬日事变”,湖南第二师范遭到清剿,校长共产党员胡佐武英勇就义,大批军警把学校围得水泄不通。
粟裕:我们看形势不对啊,党组织通知大家分头撤退,我们呢,跟一些同学就从学校的下水道,揭开盖子跑出来,常德的下水道还是很深很大的,我们就一直从下水道跑到城外来,这样跑出来了。
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虎口脱险的粟裕,辗转来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他决心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由叶挺担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
严酷紧张的军旅生活,犹如大浪淘沙,不少学员不辞而别,粟裕却完成了从一个青年书生到革命战士的历练。1927年6月,他转为共产党员。7月中旬,二十四师教导队突然中断训练,奉命向江西南昌方向集结,到达南昌后,粟裕被任命为中共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担负起保卫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任务。
1978年5月,粟裕重返井冈山时,昔日战场的山山水水,处处都留下他激情的回想。年轻的粟裕是幸运的,在他踏上革命之路的时候,他就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一批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开始,粟裕就一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在莽莽的崇山峻岭之间。
这里是井冈山的七溪岭,1928年6月,粟裕在此遭遇了一场惊险的斗争。那是在反击湖南江西军阀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的近剿作战中,在28团担任连长的粟裕,奉朱德之命,带着队伍往上冲,经过半天激战,双方都很疲劳。枪声一停,粟裕抓住时机,趁敌人疲惫松懈时,出其不意,突然发起攻击,突破了敌人的防御阵地。粟裕率先冲上山顶,回头一看,发现只跟上来九个战士,他当机立断,把九个人分成两组,六人控制制高点,接应后续部队。自己带着三个战士,越过山顶,猛追逃敌。这场战斗,他们连人带枪抓了上百名俘虏,胜利归来,粟裕因此获得了青年战术家的赞誉。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究室主任 金新果
在战场上,有的军人以血肉相搏,有的军人以意志对抗,通过七溪岭战斗就可以看出,粟裕不仅如此,而且更加注重谋略和智慧的较量,这就是他能够从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从1934年8月1日到9月21日连续刊登14条电讯,报道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几省国民党统治后方挺进的行踪。这是中共中央在做出战略转移决定之时最早派出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是红军第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就是粟裕。
先遣队离开中央苏区的三个月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同一时刻,红七军团6000战士经过1600公里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闽浙赣地区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两军合并为红十军团。在方志敏提议下,粟裕担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国民党调集重兵分成多路,围追堵截,企图围歼红十军团。这一年的12月,红十军团决定于乌泥关至谭家桥一线,伏击追兵。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从上午一直激战到黄昏,阵地最终被敌军突破,红军伤亡近千人,年仅22岁的寻淮洲也壮烈牺牲,红十军团被迫撤出谭家桥向北转移。且战且退的红十军团,处境异常险恶,部队向何处去,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1935年1月9日,红十军团转移到浙江西部淳安县茶山村,在师以上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上,粟裕提出,立即分兵,改变大兵团集结的部署,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
粟裕深知形势险恶,此时摆脱险境的唯一办法就是赶在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前,不惜一切代价,突出封锁线。1935年1月12日清晨,部队抵达开化县的杨林。由于连续行军打仗,战士们十分疲劳,又饥又冷,希望就地宿营,但粟裕坚持要走,他率领先头部队破冰踏雪,一股作气冲出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合拢的封锁线。
生机转瞬即逝,红十军团主力被敌军中兵围困于怀玉山,在雨雪交加,和饥寒交迫中,和敌人激战整整七昼夜,最终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遭到了灭顶之灾。谭家桥怀玉山失败是粟裕的终生之痛,痛心疾首,刻骨铭心。这里是当年谭家桥战场指挥所,1978年6月,71岁的粟裕执意回到了谭家桥旧战场,物是人非,青山依旧。
他深情地凝视着这片土地,眼睛里噙着泪花久久地不愿离。将军对战友的绵绵长思与烈士们的英魂融入在阵阵松涛声中。
1935年1月下旬,突出重围的粟裕,辗转接到了中央电令,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江境内创建苏维埃游击根据地,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不久,红军挺进师渡过信江,在上饶县石溪遭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电台被打坏了,从此,失去了与上级的联系。这对粟裕领导的挺进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粟裕:把电台打掉以后,完全靠自己摸索,根本没得到中央的联系,也找不到中央的线索,就是每到一个地方,给部队有一个任务就要找报纸,在报纸上看到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但总之呢,不敢怎么样困难,我们有共同的信心,就是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
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腹之地,当然不能容忍红军立足,国民党浙江保安处长宣铁吾在《浙南剿匪经过概要》中报道,浙南残匪原系去秋窜扰赣东之伪七军团之余部,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势。1935年夏天,以卫立煌、罗卓英为正副总指挥的四省清剿总指挥部,对浙南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1936年冬天,以刘建绪为总指挥的四省清剿总指挥部,向浙南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大围剿。参加围剿的总兵力每次多达40个团以上。
围剿总指挥部明确,以各边区大部对粟刘匪,并下令,浙南各部队到达封锁区域后,一面搜剿,一面将封锁区紧缩分割,以绝匪外窜之路。面对来势汹汹的围剿,粟裕实施了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危机四伏,命悬一发,在敌人石头过刀山过火的严厉搜索下,粟裕和战士们宿营山野,枕戈待旦,顽强的斗志和信念,支撑着他和战友们苦挨过严寒酷暑的煎熬,渡过一次又一次生死险关。
时任红军挺进师特派员 开国将领 张文碧
他天天跟着战士一样,走路,戴着个残废带。他这个手有点残废,打到了骨头。跟着我们一起,领导我们,当我们情绪有点低落的时候,带领我们吹口琴,带着我们大家学。
在粟裕填写的党员登记表有何特长一栏里,他简约的写下三个大字,跑长路。
粟裕:那时候我有一次脚踝上负伤了,我就是行军走啊,我们曾经一天行军到过180华里,那一天打过5仗,走过180华里,现在这么些山,那就是根本不在话下的。
三年里,正是靠着跑长路,更是靠着必胜的信念,粟裕带着部队和敌人赛跑,和死神赛跑,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行程的一整套游击战的原则、方针和战术。到1936年底,红军挺进师主力发展到1500多人,地方武装达数千人,活动范围扩大到三十几个县。
粟裕深处深山,但从未放弃对于外界形势的判断,1937年夏天,粟裕从搜集到的杂志上了解到,中国的时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共有可能第二次合作。粟裕立刻派人和国民党遂昌县政府联系,双方达成了合作抗日协议。1937年10月,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粟裕首先想到的是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他亲自兼任校长,讲授游击战术课,以此整训扩编部队,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
邱清华:有一次,粟裕同志讲课呢,他说,人们以为红军啊,飞墙走壁,个个都是好像三头六臂一样,其实我们也是普通人,他说,老实说,刘英同我啊,两个人只有一双健全的手。这个大家哈哈大笑,怎么呢,都注意看看啊,粟裕的左手啊,打伤以后有一点不方便的,刘英是右手打伤。
粟裕在铁与血的战火岁月中,不断成熟起来,而死亡的威胁,也和他如影随形。红军时期,他曾先后六次负伤,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曾被子弹打断了左臂动脉和神经,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只能截肢,但粟裕考虑,作为一个军人,一条胳膊,扛枪打仗,很不方便。信念和意志支撑着他战胜了危及生命的感染,左臂保住了,却留下了终生残疾。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曾多次打听粟裕的情况,得到的报告是,粟裕可能牺牲了。1937年5月,陕北召开苏区代表会议,张闻天在致开幕词时,首先宣布集体悼念在斗争中英勇牺牲同志,粟裕的名字排在烈士名单的第34位。
第二年,当早春的风掠过宝塔山时,粟裕还活着的消息,传到了延安,回想起在那个反围剿中智勇双全的年轻红军师长粟裕,毛泽东感到格外地高兴。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突然爆发,正在转移中的新四军军部及部队9000余人遭到围歼,蒋介石悍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全军下辖七个师,粟裕被任为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从此,他挑起了一个华中战略区的领导重任。
粟裕大将(中)
照片上的这个美丽姑娘,叫楚青,1939年春天,当粟裕在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与她邂逅相遇时,他知道了什么叫一见钟情。粟裕开始执著地给这个姑娘写信,每一次都遭到了她的婉言拒绝。
楚青:我觉得我的年纪还很小,我不想考虑这个问题。
一个纵横疆场的将军,在爱情面前却束手无策。这一年,粟裕已经32岁了,紧张的战斗生活,使他无暇顾及自己的终身大事。陈毅有时候开玩笑的说,他没有恋爱细胞,是一个在作战地图前可以滔滔不绝,见了姑娘就不知该说什么的人。
但这次,粟裕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楚青:我讲过好几次,他说那就等你。我说那怎么行啊,这不耽误你的时日了。他说,那不,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我就等着。
不久,楚青恰好分配到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工作。尽管粟裕在恋爱上碰了钉子,他还是一如既往对楚青在内的几个女兵上,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无微不至,甚至还亲自动手帮助她们搭建草房。
楚青:他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干部,他很关心的,在关心中间,他对我总是表示的,就是让我感觉到,他有一种感情吧,比较,他愿意更多地关心一点,这种感觉。
从皖南到苏南,再到苏中,粟裕在硝烟弥漫的敌后战场上,用了三年时间慢慢等待。
楚青:陈老总跟他开玩笑,他说,我教你一个办法,哪一天你把她突然一抱,你把她背起来就跑,她保险她就同意了。
虽然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挺进苏北,粟裕与楚青相互间的了解,越来越深。运筹帷幄,东进北上,决战黄桥,开辟苏中,粟裕在战火中英姿焕发的形象,在楚青的心中,也渐渐地由敬佩变成了爱慕。正是粟裕执著追求,爱情之舟在淮海边一个小村庄里终于启航。1942年元旦,新四军一师机关干部会餐,突然有人站起来说,同志们,你们知道今天会餐的意义吗,一个就是过年,一个是粟师长和楚青同志结婚,食堂里顿时欢腾起来,纷纷向他们两人祝贺,粟裕却实打实地说,本来你们可以多吃一顿,这样一宣布,倒叫我省下了。
1943年3月,日伪军在扫荡无效、清剿不成后,又对苏中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清乡运动。苏中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前哨,苏中如果失守,敌我斗争势必向北推移到盐阜,淮海等地区,危及华中全局的斗争。粟裕做出了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决策。
1943年7月1日,粟裕一声令下,4万民兵和群众主力部队一起上阵,把日伪军耗费了500万根毛竹修筑的封锁线破坏殆尽,绵延100多公里的烈火长城映照着黄海,向世界宣告着中国军民反抗侵略者的必胜信心。粟裕灵活运用斗争策略,利用日伪之间、新旧派伪军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敌人。
1944年10月,党中央做出了由新四军第一师南下发展苏浙皖地区,并准备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登录作战的战略决策。
粟裕积极请缨,率部南下,中央军委同意了他的请求。1944年底,粟裕第三次踏上了执行抗日先遣任务的征程。不久,新四军苏浙军区在浙江常新成立,粟裕任司令员。粟裕在率部积极打击日伪军的同时,还指挥了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开辟了包括苏南、浙西和皖南在内的苏浙皖边新解放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中国人民渴望在和平的环境中重建自己的国家。这一年的秋天,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了和平协定,国内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1945年10日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奉命回师苏中解放区,不久他出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在和谈和内战交织的日子里,粟裕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经过斗争有可能争取一个和平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打下去的准备。
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国民党158万精锐之师开到内战前线,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了中原解放军和华中解放军。蒋介石踌躇满志地说,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各种兵,三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再三个星期将结束苏皖会战。
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部驻扎在南通,司令官是素有“文武双全”美誉的李默庵,他拥有12万军兵,还在长江以南集结了十多万人马作为后援。而华中野战军则集结于海安如皋一线,共三万余人,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是4:1。李默庵自信地认为他的对手只不过是天目山逃回苏州的残匪,不堪一击。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一个南北两线向外线冲击的战略计划。但粟裕对敌后淮南作战的计划有不同看法。
粟裕:我们当时考虑到如果我们不利用苏中这些有利条件打几仗,那不仅会减士气,而且会大大地失掉民心,也会影响到该地干部的信心,更谈不上坚持那个地方的斗争。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真考虑了他们的建议后,便令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
1946年7月10日午夜时分,粟裕在海安下达了关于攻击泰兴、宣家堡之敌的作战命令。两天过去了,李默庵才不紧不慢在常州召开会议,决定兵分三路直去海安。李默庵作战会议还没结束,华中野战军的主力已经打到了泰兴宣家堡敌人的鼻子底下。
粟裕先击制敌,出其不意仅用一天多时间就精兵整编第83师三千余人,首创了歼灭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记录,这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第一战。李默庵遭此败绩并不惊慌,他反而认为总算抓住了华野的主力,华野敢与83师硬拼,伤亡必然很大,肯定无力再战。他立即命令江南部队火速北渡增援泰兴,驻如皋的整编第49师昼夜接近。城区攻占黄桥,截断华野东去之路,整编83师由台州东进企图三路夹击华野于如皋、黄桥之间。
一时间情况万分危急,让李默庵想不到的是华野将士素有“打得、跑得、饿得和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后边留下小部队继续猛攻,造成华野主力仍在泰兴的假象,而162师主力昼夜兼程,转兵东进,对如皋以南的敌人实行远途奔袭。
四天四夜的艰苦激战,华野在如皋南部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万余人,生俘上校以下六千多人,取得了第二次作战的胜利。蒋介石和他的参谋总长陈诚大为震惊,他们判定海安是苏中解放区的中心,粟裕必定死守。陈诚从南京赶到南通坐镇指挥,增调十万援兵北渡,企图逼华野主力决战于海安朝新,坚守还是放弃,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粟裕面前。
粟裕:我们对这样一个重镇不能轻易地放弃,但是由于部队疲劳,也为了制造歼灭敌人的机会,我是主张放弃。但这个事情我不敢做这个决定,所以那一次日夜兼程到了淮阴,同华中分局的各位同志商量。那时开始坐的是摩托车,接着又坐了黄包车,又骑自行车,又坐船,当时有的工具都用了,这样一天一晚赶到了淮阴。
粟裕仅带一兵一天一夜急行军300余里,他适时从海安撤退的构想得到了华中分局和中央的批准。
华野第七中队有三千兵力抗击五万敌军对海安的轮番进攻,击敌三千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记录,取得了第三次作战的胜利。
这时华野主力两万余人在海安东北部从容地补充修整了十余天。
汤隶文:在海安北边,我们有意地丢下那些破锅,破鞋啊,背包啊,米袋啊,在马路两侧和稻田里面,到处扔的这样的东西,他们后来向北面搜索的时候他们报话机里讲,共产党共军溃不成军了。
明白人看来海安保卫战当然是华野赢了,但李默庵并不明白,他梦寐以求占领海安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他还自以为打得华野主力失去战斗力。8月10日一个宁静的夏夜,国民党军攻占海安的庆功宴还未散去,华野主力神兵天将般突然向正在李堡交接防御的两个团发起攻击。敌人措不及防,连电台和电话尚未架好就被全歼,接着又将前来增援的一个团歼灭。第四战仅用了20个小时就歼敌九千余人。
苏中战场捷报频传,让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倍感欣慰。
就在两个月以前还扬言三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的蒋介石作梦也没有想到,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给了他当头棒喝。1946年8月29日,延安总部发言人把苏中战役称为七战七捷,从此七战七捷一词载入史册。
而更奇妙的战役还在后面。60年前在中国山东省境内一个不起眼的山头上,打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11日,国民党中将师长张灵甫率领几万人从垛庄出发,经孟良崮西路北上。垛庄是经沂蒙山区的交通要道和后部补给点,周围地区国民党重兵云集,张灵甫只留下了一个连驻守,离开的时候他没有一点犹豫。
这个被当地人称为老君洞的石窟就是粟裕当年的前线指挥所。孟良崮战役按照预定计划于1947年5月13日黄昏发起,华野第四纵队、第九纵队正面打击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一纵队、第八纵队以小部队向敌左右两翼发起仰攻,迷惑敌人,主力则向敌军纵身猛烈穿插;第二纵队、第七纵队、第三纵队、第十纵队在敌两翼外围坚决阻击其余各路增援之敌。
粟裕:我们那时发动十几个纵队,只用了5个纵队来消灭这个七十四师,其他纵队都担负牵制,这也不合乎常规的。常规都是牵制队少突击队多,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牵制队不多,就不可能打这么一个歼灭仗。
5月13日晚7点,华野一纵开始向纵深穿插行动,竟与七十四师不期而遇,只不过七十四师在山冈,一纵在山坡,两军相向而行,直线距离不足百米。张灵甫以为是友军黄百韬的部队,只投去一丝微笑,就是这一笑,笑掉了他永远再不会拥有的机会。
当张灵甫听到枪声后,参谋人员告诉他共军正在包围七十四师,他仍满不在乎地说不要大惊小怪,共军想一口吃掉七十四师,他们不但不敢做,恐怕连想也未必敢想。在他看来这不仅不是坏事,还是好事,他的雄心是以我张灵甫为诱饵,吸引共军主力,两面四面夹击。张灵甫看了看周围的地形,决定退守孟良崮。蒋介石对自己爱将的勇气和胆略赞赏有佳,他进而判断这是歼灭共匪完成革命的唯一良机,他连令两个军和五个整编师火速向七十四师靠拢,又令三个整编师赶赴垛庄增援,企图内外夹击,与华野决战。只有汤恩伯还算聪明,他急令张灵甫派纵兵回防垛庄。
战场上优秀的指挥员高就高在先敌一招。在鲁南敌纵兵集团之间隐伏的华野六纵,听着北方远去的叹声,沉不住气的战士们发牢骚了,把我们忘了,我们只能吃豆腐,啃不到硬骨头。陈毅、粟裕、谭震林向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发出十万火急的命令,抢占垛庄!六纵全军欢腾,飞兵急聚,一天一夜强行军130公里,5月15日凌晨,在华野一纵的协助下攻占了垛庄。王建安率第八纵队同时攻占了万泉山,对第七十四师的合围口扎死。张灵甫绝了唯一的退路,被逼上了大崮顶。
(时任华野九纵七十三团三营书记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上将)迟浩田:
把他围起来,整个这个圈套都设好了,就像翁中取鳖,速战速决,把他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
在南京张灵甫的校长蒋介石坐不住了,他亲自飞往徐州,并连派白崇禧和陈诚两员大将到临沂督战,而在陕北的毛泽东天天在地图前望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孟良崮沉思。
战斗进入第三天,七十四师开始听命了,他们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下令整营整团的兵力反扑,进攻部队伤亡越来越大。
负责主攻孟良崮东北方向的第九纵队也遇到了七十四师的猛烈攻击。陈毅向司令员许世友下了一道命令,你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孟良崮拿下来,你们把打掉一千我给你们补充一千,打掉两千我给你们补两千,谁攻上孟良崮谁就是英雄。西面担任主攻的是第一纵队,陈毅和粟裕一字一句地告诉司令员叶飞说,纵队打光了也不要怕,只要拿下孟良崮我给你们补充人马。
张灵甫从来遇到过这么顽强的对手,他到死也不明白那个没有受过科班军事训练的小个子粟裕竟有如此胆量,敢拿他和他的王牌师开刀。粟裕于5月16日1点发出总攻命令,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5月16日经过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争夺,华东野战军终于攻占了七十四师所有的高地,师长张灵甫被乱枪打死。戴在张灵甫左腕上的手表已经停止走动,时间是下午5时02分。据说要是他当时能再坚守三小时,战局就会改变,可惜的是华野没有给他这三个小时,粟裕没有给他这三个小时,历史从来不以假设为前提。
60年前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血战,以极富戏剧性的传奇方式抒写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也因此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著名战役。
1948年5月,毛泽东和粟裕在西柏坡有一段对话耐人寻味,毛泽东说去年也是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粟裕回答,在孟良崮全歼了七十四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毛泽东说在中国这块土地说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还有一个就是我毛泽东啊!
粟裕大将(下)
这是一封发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发报人是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标题是“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粟裕的电文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关注,1月22日即是子月养日,所以这封电报又被称为子养电,在子养电中粟裕是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词。
1947年夏季,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挫败了其重点进攻。1948年1月,为了进一步发展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华东野战军,由粟裕率第一兵团渡江南进。
粟裕率部在河南临颍一带修整,他还不知道中央的决定,根据自己半年来外线作战的实践,粟裕考虑改变中原战局的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从1947年12月10日起,粟裕用了整整40天的时间来反复思考,精心谋划。1948年1月22日,但他毅然向中央发出这份子养电时,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词。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复议了粟裕的建议,决定维持原有的决策,渡江南进。
1948年2月下旬,粟裕一方面遵照中央的指示加紧准备渡江南进,一方面反反复复地品读中央军委的电报,反反复复的在地图前观察、测算,进而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
粟裕:古时候有这样的(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只照抄照转上面的命令,这样下去非打败仗不可,高级指挥员不仅是熟练于在战役方面进行指挥,而且应该懂得一些战略问题,要研究战略问题,有三个方面,就是:敌情、我情、民情。
粟裕向陈毅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同时电告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征求意见。又经过60多个日日夜夜的慎重考虑,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发报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规模歼灭战。4月21日已经从陕北来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的毛泽东电告陈毅、粟裕,请他们赶到中央来当面听取粟裕的意见。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陈晋
到了城南庄以后,毛泽东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他对粟裕的一种器重。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在党内在延安,他都形成了一种习惯,党内的同志如果到他这儿来,通常情况下他是不出门去迎接的,但是这次粟裕来他是走出大门的,而且第一句话是什么,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接着说17年没有见了。记得多清楚,17年前是1931年,粟裕的指挥才能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中央书记处在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后,决定把渡江南这件事推迟四到八个月,立足中原。毛泽东诙谐的说既留在中原,就要把邱清泉、黄百韬都记在你粟裕的名下。粟裕当场立下了军令状。
5月中旬朱德总司令亲临华东野战军视察,他号召大家用钓大鱼的战法,寻机歼灭邱清泉的第五军。第五军,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军长邱清泉黄埔二期生,30年代留学德国柏林陆军大学,40年代曾任蒋介石的侍从副官。
敌我双方的目光都紧盯着第五军,进入了高度临战的状态。粟裕成竹在胸,甩开纠缠,直突开封,陡然把战场从鲁西南转向豫东,豫东之战由此展开。
开封为中原重镇,是国民党的河南省省会,1948年6月16日晚华野攻城部队向开封紧进,17日清晨突然兵临城下,涉水向守城之敌发起猛攻。粟裕这一招妙棋谁也没有想到,逼得严阵以待的敌军大乱阵脚,蒋介石急得坐着专机在开封上空督战,华野五个昼夜攻克开封,歼灭守敌三万人。
控制的雄厚机动兵力的粟裕从容地选择新的打击目标。果然,蒋介石急令邱清泉兵团星夜向开封攻击前进,又令区寿年兵团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企图在开封地区围歼华野主力。6月26日晨,狂妄的邱清泉占领了已是空城的开封,多疑的区寿年却在睢县、杞县徘徊不前,两个兵团一夜之间拉开了40公里的距离。粟裕挥师南下迅速斜入,活生生的从25万援敌中卸下了区寿年这一块。
中将司令员区寿年万万没有想到,他率领七个师来围歼并活捉粟裕,仅仅过了六天六夜全军覆没,自己却被粟裕活捉了。更令区寿年没想到的是粟裕在战场上宴请了他,还请他对自己的指挥进行评价,尤其是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深受感动的区寿年拿起指挥棒指着地图说:粟将军艺高胆大,令人钦佩,不过在豫东这块小小的战场上,东有黄百韬,南有胡琏,西有邱清泉,北有刘汝明,加起来仍有25万之重,粟将军听我一句话就近跑吧,越快越好。的确面对多路敌人的围攻,华野参战部队已经很难脱身。
粟裕没有跑,粟裕用兵总是让人意想不到。7月5日,华野主力转兵向东,对黄百韬兵团突然发起全线攻击,原本志在必得的黄百韬被打得惊慌失措,连连向邱清泉呼救。
国民党的援兵不知道粟裕身后还隐藏着多少杀招,片刻间纷纷驻足观望。7月6日午夜零点,枪炮声戛然而止,在经历了黄百韬的一个师之后,粟裕率领部队悄然撤离战场。豫东战役已歼敌一个兵团,两个整编师,六个旅,共九万人的战绩,再创人民解放军一次战役,歼敌人数的新纪录。
逐鹿中原的画卷还在舒展,鹿死谁手的较量正推向高潮。
1948年9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进攻及打援并举,激战八天,攻克济南,全歼守敌十万,生俘中将司令官王耀武。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究室主任 金新果
9月24日早晨,粟裕就向中央军委呈送了举行淮海战役的第一个良策,第二天毛泽东即复电同意,并明确指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收复开封,东进至津浦铁路,徐州蚌埠段以西地区,这样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的配合作战,转变为战役上的协同作战。
11月19日晚10时,总攻开始了,30分钟内华野炮兵三万多发炮弹,倾泄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碾庄阵地,黄百韬绝望地命令炮兵用所有的炮弹还击,进行最后的顽抗。
华野攻击部队在碾庄的两道围墙的开阔地带上,与守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攻入碾庄展开了巷战,黄百韬在突围时被华野部队击毙,华野全歼了黄百韬兵团的五个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全胜。
粟裕:淮海战役我第二阶段很紧张,刘邓把黄维包围起来了,而且杜聿明这三十几万人向南突围,就怕两个部队靠拢,靠拢了那么大一坨根本吃不下。
12月10日粟裕从华野再抽调3个纵队和炮兵一部分参加对黄维兵团的作战。1948年12月15日,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胜利结束,被刘伯承总结为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黄海战役,至此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
1949年1月6日,华野以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势发起总攻,经过四昼夜激战,彻底歼灭了杜聿明集团20万人,生俘杜聿明。
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司令部,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基本上歼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
淮海战役结束后的第11天,损兵折将的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内讧中写下 “冬天饮寒水,雪夜过断桥”十个大字后,宣告引退。毛泽东高兴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胜利以后,华东野战军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陈毅司令员兼政委不在期间,仍由粟裕担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职务。在历时43天的宁沪杭战役中,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乘胜占领南京,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粟裕指挥部队勇猛追击,将国民党军十万逃敌围歼于杭州外围,粟裕设计将敌军主力诱出上海市区加以歼灭,使得这个国际大都市完整的回到人民的怀抱。1949年7月6日,上海举行了阅兵仪式和群众大游行,粟裕庄严地向着英雄的军队致以战友的致敬。
22年艰难曲折的革命征程,有多少烈士头悬国门,有多少战友血撒战场,威严而深情的军礼透过厚重的雨帘向着大江,向着大洋,东方一缕骄阳正欢笑着蓬勃而出,粟裕看到了,新中国已近在眼前。
1955年9月27日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隆重举行。下午2时30分,周恩来总理把大将军衔状第一个授予了粟裕,元帅的授予仪式将在下午5时举行,所以粟裕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第一个接受军衔状的人。军星闪耀是共和国对粟裕战功的崇高褒奖,粟裕却说我只是沧海一粟。
多年的戎马征战,紧张的运筹帷幄,六次负伤,粟裕颅内、体内都留有弹片弹头,身体受到了严重损害,解放战争结束时他的病痛也发展到十分剧烈的程度,尤其是的发作使他难以坚持工作,他心急如焚,写信向毛泽东报告了自己的病况和焦虑的心情。
毛泽东随即附信说,病情严重慎为惦念,你可以安心修养,直至病愈。
1950年12月,粟裕前往苏联治病,这是粟裕一家三口在莫斯科的合影,照片上的这个男孩是粟裕的长子粟戎生,由于粟裕战时繁忙,小戎生八岁这一年才有机会和父亲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长时间团聚。这是粟裕一段难得的温馨时光。
但不能参加抗美援朝,不能担负解放台湾的重任,这对于时刻心系战场的粟裕来说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
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将 粟裕长子 粟戎生:
我记得在他那个小屋里面,他那个小屋的门上,一直挂着台湾的地图,军事地图,不是普通的,是军用的地图,专门台湾地形的军用地图。
粟裕从苏联回国已经是1951年的9月了,不久周恩来和朱德前来看望他的时候,向他传达了中央的命令,要他到总参谋部任第二副总参谋长,他们说这是毛主席点的将。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粟裕以极大的精力参与指导了空军、海军、陆军技术兵种以及军队院校的创建工作,粟裕深知军校对培养军事人才的作用。1952年3、4月间,他和聂荣臻代总长先后两次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对军队院校进行整编,并建立军事工程学院,这个报告很快得到的中央的批准。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粟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粟裕47岁。
正当粟裕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操劳忙碌之时,一场出人意料的政治风暴却向他袭来。1958年5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错误地开展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刘伯承、粟裕、肖克等一批军队高级干部遭到了错误的批判。会后,粟裕被免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粟裕以自己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成为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奠基人和杰出领导者。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粟裕度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岁月。1967年3月,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粟裕,对他说现在的情况很困难,国防工业系统也处于半瘫痪状态,主席说过你过去有战功,现实打不倒,你去支撑这个局面吧。粟裕临危受命担任中央军委常委,在周恩来的支持下他不顾个人安危,排除各种干扰,抓好国防工业系统的生产,从而确保了军队装备、对外援助和国家急需任务的顺利完成。
1970年1月,周恩来再次找到粟裕,告诉他:你关心国防,我给你创造个条件,去西北、淮北边疆走走,一方面学习地方工作,一方面了解边防情况。
一个渴望奔赴战场的老兵仿佛又听到了熟悉的冲锋号声,他壮怀激烈地踏上了征程。
粟戎生:出发前那几天,我感觉到他在出发准备过程中,他的人非常的兴奋,就平时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只要说是能够下部队,他就非常兴奋。
粟裕马不停蹄地对中国西部边疆进行了连续50天的调研,行程七千公里,对可能发生战事的地域及其邻国进行了实地调查,看望了边防一线的守备部队。凡是与战斗有关的,无论是狭小的地下民房工程,还是现代化的飞机泵库,他都实际走到,实地察看战备情况,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战备资料。
那是一个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在和平年代令人难以忘怀的壮阔行程,在他心中纵横疆场,谋篇布局的历史景象昔日重来,事关国家安危的宏图大略烽烟再起。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尤能再挥鞭。粟裕的这首诗抒发的正是一个老兵高尚赤诚的热血情怀。
1980年9月,粟裕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当选为副委员长,两年后粟裕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这时粟裕的健康状况已经很不好了,但是他也对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危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地给自己添了两项重大任务,撰写战争回忆录和研究未来战争。
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原主任 刘祥顺:他的战争回忆录已经成为学习研究战争指导和作战指挥的一个必读的这么一个书目,受到军界,特别是军事学术界的普遍的高度的认可。
1984年春节,重病的粟裕没能出席中顾委等单位举办的春节茶话会,他委托中顾委秘书长代他宣读了一份书面发言:我们这些老同志常被人称为“有影响的人士”,我以为主要是党的光辉战斗的业绩,革命的传统,作用于我们身上所产生的影响,让我们珍惜这种影响,在有生之年为党、为人民发出最后的光和热吧。
这篇情真意切的书面发言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们,也因此被称为“金玉良言”。11天后,粟裕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粟裕去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同志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述了粟裕生前的意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而我还活着,见到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1984年4月1日到6月2日,粟裕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遵照粟裕生前意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实现了他与战友们长眠在一起的宿愿。
(摘自《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2008.10.7)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