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康森的“蓝色”财富创造之路

2009-06-15王夕源

神州学人 2009年4期
关键词:蓝色学生

王夕源

2009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身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麦康森第七次来京参加全国人代会。从2002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以来,他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发表的一些符合科学发展观、反映社情民意的建议或言论,不仅引起了舆论的关注,而且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些问题已得到了解决。

从“海归”博士到39岁当大学副校长,再到辞职做教育部“长江学者”,回国后的麦康森借助科技第一生产力从鱼塘里“捞”出了上百亿元的科研产值,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麦康森说:“回国十几年来,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回国有用武之地。我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回国,只要你愿意干事,有能力干事,中国就是你实现理想和最大价值的地方。”——编者

议政,让科学与民主共赢

当初为专心科研而辞去副校长一职的麦康森近年来担任了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民革青岛市委主委、青岛归国留学人员协会会长等职。面对人们的不解与疑惑,他笑着说:虽然人生的不同阶段只能有一个“职业”,但可以有多种“职能”。“校长”和“科研”作为职业,我只能选择一个。在科研岗位上兼任人大、政协等参政议政工作,既有利于创造科研成功的外部条件,也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2003年,在全国人代会上麦康森提出:“搞科研的人不应太早地离开实验室,如果让过多的科技尖子都去做官,势必会加剧我国人才短缺的状况,而且还不一定能做好,造成两种人才的浪费。”为此他呼吁,既要从年龄上“解放”科研人才,又要避免用“晋官”来体现对人才的重视,这才是一种成熟的社会形态。

作为海洋科学家,麦康森的关注重点自然离不开海洋。2004年,他建议:从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我国应像重视航天技术一样重视海洋技术。历史证明,强国必先强海。为此,我们应加强既有潜在价值,又有现实需要的海洋科技研发。以海洋水产养殖业为基础的“蓝色农业”将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大的空间,也是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2006年的全国人大上,麦康森又提出:国家应在水产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和示范,在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推广或强制使用优质饲料和科学养殖模式。如果没有饲料的安全,就谈不上水产品的安全;如果没有科学养殖,更谈不上“蓝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阴差阳错与大海结缘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麦康森很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1958年,麦康森出生在广东省化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有3个姐姐、1个哥哥和1个弟弟。当麦康森只有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那时姐弟6人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0岁。尽管母亲含辛茹苦,也未能改变家庭的贫困。3个稍大一点的姐姐不得不早早辍学,帮妈妈分担生活的压力。

虽然麦康森小时候很顽皮,但天资聪颖的他明白只有出色的学习成绩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村里一个被打成“反革命”的下放干部整天和麦康森一起放牛,一次偶尔得知麦康森读的书很多,便对别人感慨地说:“麦康森将来一定有大出息。”

1977年,已高中毕业回乡务农4年的麦康森参加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高考,290多分的成绩在全县名列第二。兴高采烈的麦康森以为这次自己一定能告别农村,告别“吃地瓜的日子”。在大学志愿表上,什么学校好填什么,哪个专业好听填哪个……没想到,连考240多分的同学都上大学了,他还是连大学通知书的影子都没看到。这是麦康森经历的人生第一次大挫折。

1978年,麦康森第二次参加了高考。一心求稳的他只有一个想法——上大学。哪儿远去哪儿,哪个专业没人报就填什么。全国惟一的海洋学府——山东海洋学院成了他的首选,给人感觉是捞鱼摸虾的苦专业——海水养殖成了他自己认为最保险的专业。他如愿以偿!

在农村,当时考上大学是一件众人皆知的大事。就要走了,从没出过远门的麦康森万没想到,“送行”的母亲竟连房门都没出,只对他冷冷地说了句:“去吧,毕业了再回来!”这让麦康森十分意外,一时难以理解母亲的无情与冷漠。带着疑惑和惆怅,他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从湛江到青岛6000多里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的麦康森几乎3天3夜没合眼。然而,上大学的喜悦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所代替。临行前家里只凑足了路费,走进校门的他几乎已身无分文。怀揣着大哥寄来的10元钱,他省吃俭用。寒假,别的同学都回家过春节了,麦康森却只能假借“用功”呆在学校。在寂静的宿舍里,窗外此起彼伏的爆竹声让他感到想家的愿望还是那样强烈,亲人的身影还是那样清晰。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母亲早已想到了儿子要面对的现实,那句临行嘱咐恰恰是母亲安慰和激励自己的惟一办法。大学时期的麦康森始终压抑着“放假回家”的念头,靠出色的成绩连续4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完成了学业。

鲍鱼博士

1982年,麦康森将要大学毕业了。当他得知全校仅有13个研究生录取名额时,自认为不比别人差的麦康森也不甘示弱。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他考取了实践性极强的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

青岛,无疑是中国近代海洋科研的前沿阵地。麦康森的硕士生导师、山东海洋学院李爱杰教授为填补当时国家水产饲料生产的空白,以花甲之年“改行”开创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领域,并担任了国家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李爱杰回忆说,麦康森并不是那届学生中考试成绩最好的,但他看中的是这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天分。3年后,他以全校惟一论文全优的成绩毕业,给7年寒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愿,麦康森毕业后回到家乡广东湛江水产学院任教。1990年,湛江水产学院获得了一个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在农业部举行的外语考试中,麦康森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远赴爱尔兰留学的机会。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麦康森发现,国际上对海洋鱼虾类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被中国传统美食誉为“八珍之首”的鲍鱼,却是贝类营养研究中十分薄弱的分支。他意识到这个冷门虽有难度,却是机遇。从此他以鲍鱼为主题,选定了鲍鱼营养学的研究课题,十几年来从未间断。

1995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的麦康森回国。面对国内很多单位的热情邀请,他依然选择了离家千里之外的青岛,回到了母校。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配合下,他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研究成果填补了多项国际空白,走在了世界同类研究的前沿,还被誉为“鲍鱼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更是连续10多年给予他项目经费支持。1997年,麦康森当选为国际鲍鱼学会理事,获得了国际鲍鱼学会授予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他作为第五届国际鲍鱼学术讨论会组委会主席,在

青岛成功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国际学术会议。他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0多项,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4项。

2007年2月,由麦康森领衔完成的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江学者

1998年,回国3年,39岁的麦康森成为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校长。2001年10月,麦康森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大学副校长的职务,作为全国45岁以下杰出青年学者的代表,他从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的手中接过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证书,成为一名“长江学者”。

当笔者问到:“您放弃了副校长的职位,只专心做学者,难道在很多方面不会受到影响么?”

麦康森笑了,他说:“你问了一个‘很中国的问题,但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这在中国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真的想扎扎实实搞研究、做学问,他会这样选择。我热爱我的研究,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海洋研究也是我们国家很需要做好的事情。海外留学时,国外教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对未来的选择。他说:‘麦先生,我们在保护海岸,你们在毁掉海岸,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但我们赚的钱会比你们更多、更久。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蓝色产业作出科技贡献。这正是我回国后选择‘国产无公害水产饲料研究的缘由。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每年水产养殖产量都在4000多万吨,市场价值3000多亿元。所以小小的鱼塘,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我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写在纸上,还写在‘大海上。我的工作就是要用四两拨千斤的科技,让鱼塘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蓝色财富。”

短短几年间,麦康森就先后承担或主持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等10余项重大项目中的科研课题。2005年,麦康森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个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

麦康森说,由于我国水产饲料研究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了近60年,这种巨大的发展差距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饲料科研成果尚不存在推广转化的难题,企业天天都在等着要,你想锁都锁不住。一个“简单”的科研配方就能产生巨大的产业效益,体现了“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真谛。近年来,应用他的科技配方生产的饲料每年都在40多万吨,产值20多亿元。目前,其科研成果转化或附加所创造的产值累计已达百亿元以上。

甘为人梯的导师

在麦康森看来,人的可塑性太强了,所以“倚老卖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作为老师,你可以把你的经验提供给学生作参考,但经验永远只能做一件旧衣服,不能当作新衣服。所以,麦康森从不包办学生的学习计划、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授方法,让学生先提交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或研究方案,然后再与他们共同商讨并悉心指导。他对学生的试验和论文历来要求有发现、有创新,反对重复研究、随意应付的工作态度,因此学生们都有些“怕”他,但他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常能拨云见日、授之以渔,并有推前扶后、任鸟高飞的大海胸怀,为此学生们又十分敬他。

麦康森回国14年来,共指导培养研究生近百名;主持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97篇被scI、EI收录。他还是Aquaculture Research、Aquatic Living Resources等国际知名刊物的编委;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丛书——《无公害渔用饲料配制技术》的主编;我国第一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高校教材的主要参编者和修订版主编。

在平日工作中,麦康森不苟言笑、严肃谨慎,但在生活中,他常常谈笑风生,释放激情。虽然他讲一口典型的“广东普通话”,但把握要点、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课风格,使他的专业课成了学生们很喜欢听的一门课。他曾对学生说:我姓麦,我当教授就是“麦教授”,我做学问就是“麦学问”,我搞科研就是“麦科技”,我的成果就是“麦专利”;所以我最好不要当官,否则我就是“卖官”了。这番“麦氏理论”引得满堂大笑。

麦康森指导的学生多是些只身在外生活俭朴的学子,因此他常常给予他们亲人般的关怀。一次,当他赶到宁波象山湾基地检查指导学生的研究试验时,学生们外出工作还未回来,他立刻备料下厨,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推门进来的学生们简直不敢相信,麦老师居然厨艺高超。

在国家教育部和学校的重点支持下,麦康森借助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所产生的有利影响,筹建起国际一流的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仅仪器设备投入就达2500多万元,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方面的教师和研究生已达50多人。

今天的麦康森在人们看来,似乎人生的每个重要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对麦康森而言,却并非如此:“我的成长经历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自信,因为有很多不顺利的时候,而别人只看到了我顺的一面。所谓的志向远大,志存高远,那都是智者的事,而我只是一个凡人。”

回顾起自己的人生之路,麦康森说:“其实我对于自己的人生一直没有很好地规划过,人穷则志短,从小的生活境况决定了我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但只要我努力了,胜败没有关系。我们这一代人,其实还是很幸运,我出生在吃不饱饭的‘大跃进时代,没想到后来却有机会上大学。出国留学,现在回国又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人出国了不敢回来,有的人出国了也不愿回来,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是对现在中国的情况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是一个能实现梦想的地方。

一回首,我真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做……”

猜你喜欢

蓝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蓝色的五月
学生写话
蓝色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