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段训练 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2009-06-15高全胜
高全胜
【摘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有明确完整的中心意思,又要善于应用各种语言现象,能提供多样化的习题内容进行规范化训练,使教、学、练三者结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些重点段练习、自己出考题、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关键词】规范化;由浅入深;自能读书
Strengthens the language section training raise reading analysis ability
Gao Quansheng
【Abstract】Trains the student to read the analysis ability, expands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teacher must choose consciously has is clear about the complete central meaning, must be good at applying each language phenomenon, can provide diverse the exercise content to carry o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causes to teach, to study, to practice three unions, encourage student looks for some key section practice, the examination question, to discuss mutually, to enhance together.
【Key words】Standardization; From the shallow to the deep; From can study
培养初中生阅读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又起着重要作用。它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相应得到提高。近年来,我在教学实际中对语文教学做了一些尝试,不知能行可否,现提出我见,以求同行指正。
首先是规范化训练。在语文讲读课文中,要有意识地选择具有明确完整的中心意思,又要善于运用各种语言现象,能提供多样化的习题内容,且在本课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语段进行规范化训练。在语段训练时,又要根据不同文体,设计一些较为典型的题型,它包括:归纳中心、划分结构、写作顺序、理解语句的含义,辨析语言运用的表达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和其它语言现象的考查等,在每一个方面都有具体要求。
归纳中心意思时,首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在综合分析语段的基础上抓关键字、词、句,全面领会本段主要意思,概括出主要内容。而有些语段,已有概括本段中心意思的中心句,如《苏州园林》,可以经过研读、推敲,在语段中直接划出来,阐述清楚,让学生明白全意,真正做到准确诱导,由浅入深,易于接受,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水平。
划分结构,实际上就是搞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本段中心的,以及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能划出层次,写出层意,并说出分层理由,这样把结构理清,意思明白了,语段的写作顺序也就一目了然。
在一个语段中,往往有一些语句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类语句更要理解它的内在含义,因为对理解本段乃至全文的中心意思都有极大好处。如《孔乙己》这篇文章,许多语句都可以做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对理解全文会有很大帮助。
一个语段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常会采取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或描写等手法。那么,作者为什么采用一种或多种手法呢?只要不断揣摩,加深领会,才能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把握文章的主题。
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常借助于语段,如语段中字的注音,词语的解释,各种语法现象、形声字、词的用法、构成方式,词的色彩、多义词、同义词不达意、反义词,句子和句子成分、用途,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复句等知识都可以考查,此外,其它的语言现象,如标点的正确使用、引号、破折号的不同用法,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可以作考查内容。
语段规范化练习,使学生了解语段的特点及要求。但只是一般的发现和分析问题过程。共读教学作为一项认识活动,按认识的一般规律,其教学过程应是一个由问题的发现与分析,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的训练过程。而一般阅读教学,都是先由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的重点难点,设计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一步步地提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步步阅读课文,寻找和思考答案,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受到一定理解性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没有随机将所提问题的意义及其思维过程与方法等揭示,传递给学生,也没有指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方面的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没有机会受到训练,获得“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
这样教师主要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把学生当作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仅让其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挖掘智能潜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也只能停留在对所学课文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上。难以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机制,还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要是学生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和“问题”,拿到一篇新课文就无法自行提问题,深入阅读,达到“自能读书”。那么,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呢?
我认为可采取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在训练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一段而言,可用口头的讨论或问题,书面答题,还可以采用联想式,让学生从本段联想到相关语段作比较阅读。如第六册《回忆我的母亲》的最后两段与《藤野先生》的最后—段,可以从分层,归纳大意以及共同和表达方式异同等方面来作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住两篇文章的中心,阅读内容得到拓展、加深。也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相联阅读。如第三册《万紫千红的花》第—段中提到过花产生五颜六色的原因是因为花中含有色素,即“花青素”,它遇到酸变红,遇到碱变蓝。很多学生开始不大理解,翻阅了生物和化学书,终于弄清了原因,通过联系其它学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加强了。使教、学、练三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多找一些典型的语段让学生练习,使他们学会掌握语段练习和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找一些重点段练习,自己出考题,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这样,才能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语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视野开阔了,阅读兴趣浓了,才能有效的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 “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