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中学生语文阅读的基本层次

2009-06-15杨秀举

中国教育科学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读物研究性文学作品

杨秀举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1 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阅读辞典》第113面)。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获取意义,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文——意——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要正确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刘国正同志强调指出:识字(按六书组成的方块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与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2 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庄文中同志主张:人教社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应该上成文学鉴赏课”(见《语文学习》1995年第2期)。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他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匕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的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3 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情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番研究性阅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作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解读——赏读——研读,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

猜你喜欢

读物研究性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文学作品与数学
数学阅读指南
文学作品与数学
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