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洗尽 银装素裹
2009-06-13陈雪梅
文言文,想说学好它并不容易,想说不学它更不容易。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沉淀其中,几千年来的民族精神蕴涵其中,它是美的,是雅致的,是经典的,我们无可否认。但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与之有着或深或浅的隔膜。高中语文自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无论怎样变革,文言篇目绝对不可缺少,尤其是传统文言篇目,仍永葆魅力,独居要位。多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在解读它们,也在研讨教与学的方法。方法颇多,但学通它是亘古不变的目的。新课程人教版必修课中文言文该如何教学?本文就学习“过程与方法”中几点习惯的养成,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于文言文的阅读鉴赏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文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二是理解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与涵义,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作为必修课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只有克服了语言障碍,才能鉴赏古代作品的内容与价值,因此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第一步是夯实基础,即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词类活动、一词多义、句式等。这一提法与传统教学的目的相同,可谓“洗尽铅华,银装素裹”。但是达到这一基本目的过程与方法不同。
语文改革家魏书生在《语文自学之道》一文中指出:“学生的知识、智能的获得,主要靠自学。他们离开校门,走向社会以后的主要学习途径也是自学。”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在校阶段,教给他们自学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一、重视课前自主查阅工具书疏通的习惯
既然文言文有阅读的障碍,我们首先应该克服这种障碍,读它是最好的跨越办法,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查找。熟读课文既节约了上课时的预习时间,又可以初步从语感上感知课文。在感知上不够顺畅的地方也自然留下了印象。这一过程最好在新课前的早自习完成。
二、重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熟读的习惯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诠释,文言现象的归纳、识记和运用,向来“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45分钟里教师总是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打“持久战”。其实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也能大致上读懂文章内容,此环节可放在课外预习中自主学习,也可以放在课内老师讲解前的自主学习中。自主学习的大致内容有:(1)难记的字音,(2)易错的字形,(3)通假字,(4)实词,(5)虚词,(6)古今异义,(7)一词多义,(8)特殊句式。弄不清楚的地方作上记号,或与老师交流讨论,这些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因为新课程而摒弃,只是老师角色的定位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自觉查阅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等资料的习惯,以便为理解作品主题做好准备,也为今后文言文的自学做好准备。
三、重视背诵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是诵读,读至背诵的程度更妙。熟读文本,可培养文言文语感,易于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分清事件的梗概。课后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得背,有些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背,背多了文言文积累也就深厚了。
四、培养提要钩玄的读书习惯
传统文言文教学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想内容轻描淡写,或者说是根本无暇顾及。这种有“言”而无“文”的处理显然已经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更不用说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必修1文言文教学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这个重要的环节须建立在扫清朗读障碍的基础之上落实,提要钩玄的方法不仅仅是对段落和中心而言(小学与初中的训练对象),在高中阶段,要学会对文言文的句子,句群、句段以及有关部分的内容的概括,既要概括正确又要熟练。这个习惯要养成,才能逐渐提高概括的能力。因此在朗诵时要养成圈点批注、理清脉络的习惯。
五、重视课内质疑合作探究汲取文化精髓的习惯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只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并未登堂入室;诸如语言、思想的教学应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提问、质疑精神的培养,正是教师在授课时站在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位置上所决定的。教师当好组织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给学生充分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空间与时间,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这是新课程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养成课后梳理的习惯
上完一两课或一个单元,都应该一梳理、一小节。如上完一课,梳理积累出该课应掌握的实词、虚词、特殊用法等,以加强识记。上完一个单元,可自由安排侧重点来梳理记忆。课后的“研讨与学习”只是举例性质的,且各自有所侧重,以必修1第二单元为例,《烛之武退秦师》识记重点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荆轲刺秦王》重点是古今词义的不同,《鸿门宴》重点是词类的活用。课后练习的安排给我们一定的梳理方向,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本单元或初中学过的课文例句补充,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最好准备专门的积累本,老师定时抽查,以备习惯的养成。
七、养成用文字表述研讨结果的习惯
课后“研讨练习”的最后一题一般是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联想,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作出综合评价。这道题的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易忽略,原因是受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的影响,这道题既不适合做成课堂练习,老师备课时又繁琐,有些学生搜集查阅又没有条件,最多只是老师转述参考书上的观点,想学的学生做做笔记罢了。这道题有其重要作用,既可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又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有助评价与审美能力的提高。为了落实这一环节,探究后最好书面表述,以训练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解决了在文言文教学单元没什么可练笔的问题。
铅华洗尽,银装素裹,让文言文的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位,寻求文本、文化与学生的三重回归。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从高一的文言文教学起,老师应该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用切实可行的办法让学生逐渐形成以上的习惯。相信以上几种习惯的养成,会有助文化素养的培养,也会为今后自主学习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雪梅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教研室43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