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用手法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运用

2009-06-13倪晨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议论性条理性荔枝

中职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选自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的《生物学碎锦》,它不仅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理清晰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作者运用了引用这一有力的表现方法,使文章具有清新诱人的诗情画意,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首先,文章的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引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标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这个标题充满诗情画意,引用古诗为题,为全篇广泛运用引用手法开了头。在不足千字的短文中,作者引用了上迄汉高祖下至清初两千年间的浩繁资料二十余处,指出姓名者十余人。正是引用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篇文章在介绍荔枝形态结构及栽培等比较复杂的内容时,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

一是描写性。此类引用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形摹状,给人以物的形象和诗的意境。比如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由表及里和人们认识事物由外到内的顺序,通过“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准确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又如第三节中引用明代郭明章《荔枝》诗中的“飞焰于天”, 北宋邓肃《看荔枝》诗中的“红云几万重”。两句引用,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整片荔枝的整体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让人品味不已。再如第六节引用了明代徐渤的《咏荔枝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两句诗。这两句诗描写了荔枝膜的动态,突出了它的轻柔、鲜艳,“荷瓣”“桃花”比喻颜色,“风前落”描写其动态,“雨后娇”写出了它的鲜艳。诗句的引用使文章诗意葱郁,生动形象。

二是议论性。所谓议论性,就是引用是为了引出议论。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时,作者引用了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原旨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但因其事与鲜荔枝不宜久放有关,作者就将它引用来说明荔枝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样就带有议论的性质。文章结尾作者引用了北宋苏轼的四句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紧接诗句之后,作者议论道:“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这首诗的引用说明了现今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样唐玄宗为杨贵妃飞骑远送荔枝与社会主义发展荔枝生产的目的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比。

三是考证性。考证性也就是科学性,科学小品离不开科学性。作者在说明中引用了一些资料,使整篇文章极具考证性。作者为了充分证实了荔枝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列举了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通过引用《三山志》中的记载: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又通过宋徽宗的诗句“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和明代文征明《新荔篇》中的诗句“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使说明更加令人信服。

四是条理性。引用手法用多了,有时文章会显得条理不清晰,但作者在引用时力求恰当多变避免冗长呆板,使引用体现了文章清晰的条理性。这篇文章主次分明,有实有虚地说明了荔枝的生态结构和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其中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是本文的重点,共用十个自然节,占用大部分篇幅;而介绍生产情况只用了四个自然节。在说明重点部分的介绍时,作者采用了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文章一开头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话,实际上作者是把它作为全文说明的中心和总纲,而这四句话则成为了文章分项说明的总纲。“壳如红缯”统领第2节至第5节,第6节写“膜如紫绡”,第7节写“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描写性、议论性、考证性、条理性使得整篇文章在运用引用手法时,资料多而不繁,广而不杂,做到了引用与行文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王万军.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略谈〈南州六月荔枝丹〉[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2,(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倪晨艳 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362000)

猜你喜欢

议论性条理性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家园共育大班幼儿做事条理性培养策略研究*
写作指津坊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情理结合著华章
荔枝熟了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
学会做事
小说语文体式中的议论性修辞文本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