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及对策分析
2009-06-13王兆辉
王兆辉
摘要:针对时国内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质量弊端,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高职学院在《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评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19-02
《经济学》注重于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系统反映和运行原理阐释,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下,国内大部分高职学院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经济学》课程,开阔了高职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提高了高职学生对现实经济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不过,在国内高职学院《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由于高职学院大多脱胎于中等专科学校和技工学校,受原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管理、教材建设、考评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远未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新一轮教改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适时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才能顺利实现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影响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影响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滞后,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现实感;考试与学生能力评定相脱离;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1)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滞后。原中等专科学校的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一般是从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制定、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进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提出要求。这种评价标准,比较重视教学环节和程序上的完整性,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科书为依据的课程教学观,但是却忽视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忽视了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其规范性,或者虽有规范,却难以进行具体、有效的检验和评价。即使是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师仍然使用“黑板+粉笔”传统方法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也只是简单替代黑板而已,教学过程重知识讲解而不注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很少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活动拓展。学生上课以记笔记为主,师生互动交流有限而且很容易受到干扰,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保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现实感。经济学作为探索揭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规律性的一种知识体系,其理论是社会经济实践的理论化、系统化,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但是在高职学院《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现象,教师讲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过多,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较少。对于理论如何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如何有效地指导实践,可能除了一些经济学大师以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无暇顾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经济现实,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因而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和现实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
(3)考试与学生能力评定相脱离。由于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应实现哪些职业能力目标”、“为什么确定这些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等关键的要素,缺乏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教学与考试的目的不明确。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目前虽然高校教改进展较大,但高职学院的考试仍然过于注重规范化的笔试。一方面,考试的内容很刻板,即内容圈定在教材范围内,要求学生背公式,记概念,抄原理。另一方面,考试的评判又十分主观,对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缺少培养与考核。这种过时的教学模式,呆板乏味,死气沉沉,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不问学生能否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严重背离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4)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师资问题也是影响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内已占半壁江山,但是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远远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其中,“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是当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由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力量的缺乏,部分高职学院在《经济学》教学任务的安排上,大多倾向于青年教师担任主讲。而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掌握的基本教育理论知识不够,积累的教学经验不足,缺乏过硬的实践能力,还不完全熟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各种原因,使得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更为突出。
2对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目前,各个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基本观点是以岗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与考试中,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何将本学科教学与考试由培养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为重点,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我们认为,高职学院在《经济学》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科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模式,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形成高职学院自身独有的教学特色。
(1)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目的是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创造性地思维。然而,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人才,就必须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纠正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精心创造符合所授课程理论、知识特点的情境,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_济学基础、学习能力和专业背景,并根据所授课程特点及具体章节内容特点,采用多样化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鼓励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I要把握好课程内容补充吸收相关的内容,提高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力争做到讲课有趣生动,所涉案例内容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过去我们一直围绕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群学生、一个老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于是许多学生厌倦,逃课、睡觉、看课外书、听音乐等等,课堂秩序的维持总是要占用授课时间,这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种现象。
(2)科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经济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经济理念,分析解决当前经济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照搬教科书的内容,而要按职业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进行整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开发学生智力为主轴。在总结、传承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要重点讲述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如;国有企业及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贫富悬殊、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贸易磨擦等。这些反映中国现实国情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接触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合理改革考试模式,适当增强学生的学习压力。高职学院《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注重考核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既要考核学生对于依据教材中所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更要检测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后一种检测试题,应占总分的大部分。对于在何时进行考核,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需要决定。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由抒发见解,作为平时成绩;也可以通过期中、期末笔试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课外布置论文,要求学生以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论文交流,将论文成绩计人课程总分。这样,通过多种方式以考促学,增强学习压力,提高经济学教学的质量。
(4)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高职学院《经济学》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除了需要加强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首先,学校可利用假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和函授,同时也应该定期轮流派遣部分教师到其他国家、院校学习。其次,定期组织系、院教学经验交流会,讨论各自的心得,以期共同提高和进步。再次,将在校教师送到企业中实地学习专业课程,使授课更加具有针对性,案例不再空洞、泛泛,而是切合专业。最后,启动“名师”工程和“访问工程师”工程,造就一批熟悉行业企业最新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骨干教师,锻炼一批业务精、技术高、能力强、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打造“多层立体、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总结
由于高职学院整体生源质量偏低,学生学习上的不愿学、不自信、怕难题,还没有升学压力的影响,对于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经济学》课程,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所以,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学院在《经济学》教学方面更具困难性,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团队的培养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