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是如何成为孔子的
2009-06-13庞仁甫
本学期开设《论语选读》课程,得以近距离接近孔子,让我较之于以前更为清晰全面地了解孔子,也使我对孔子倍加敬重。
孔子影响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风民俗、待人处事原则两千多年,如此盛况可谓千古一人。这样一位思想巨人、哲学巨人、文化巨人、教育巨人历经劫难,生机盎然,也可以称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吧。
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二十岁任管仓库的小吏,二十一岁做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没有家学渊源、没有政治靠山、没有经济支柱的苦孩子孔丘又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位文化大师孔子的呢?
孔丘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世家》记载,幼时游戏的孔丘,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祭祀时的礼节,好学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孔丘的心田里。至于他少时如何有志于学,如何艰苦学习,语焉不详,没有资料可查,见诸典籍的记载告诉我们:
孔丘二十七岁时学于郯子。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双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这就是《二十四孝图》第五幅中记载的郯子“鹿乳奉亲”的仁孝故事。
公元前770年之后,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鲁时,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数典述祖侃侃而谈。他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挚即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被当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郯子进一步解释说明了远古时代官职命名的沿革变化,满座人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渊博。孔子当时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就“见于郯子而学之”,前去拜见郯子求教古代官制。这就是著名的孔子“问官”故事。
孔丘二十九岁学琴于师襄。
孔丘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熟习了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听罢,大吃一惊,离席而拜,说记得以前老师传授自己这支曲子的时候,曾经说过它就叫《文王操》,可是因为年深日久,自己把它忘了,没想到却被孔子悟出来了。
先熟悉乐曲、然后掌握弹琴技法、接着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最后体会音乐中的道德境界。宁静专注,循序渐进,学而时习之,孔子学琴的诚恳态度和科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学习内容,要想真正拥有能够融入自己思想认知体系的学问和本领,没有这种态度和方法都是不成的。
孔丘三十四岁得鲁君资助适周都洛阳考察周朝文物制度,学乐于苌弘。
周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借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孔丘专门拜访了苌弘。彼此寒暄互道仰慕之后,孔丘说:“丘,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区别在哪里呢?”苌弘缓缓地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孔丘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丘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
苌弘博学乐教,孔丘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一连三天聆听韶乐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丘学于苌弘,史称“访弘问乐”,留下“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的佳话。
孔丘一生之中多次求教老聃。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丘曾问礼于老聃一事: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鲁昭公资助孔丘车马随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老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例如出丧时遇到日食该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时不避战争对不对、战争时候应不应该带上已死国王的牌位等等,老子深深器重虚心求知的孔丘,依据事实和情理给予明确解答。
离别送行时,老子对孔丘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冒用仁人的名义,送你几句话:‘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孔丘最后一次拜见老子后对颜渊说,我过去对大道的了解多么像瓮中的小飞虫!不是老子以大道启发我,我真不知道天地的根本道理。我在三十岁时悟到周礼的精髓,以仁礼为立身之本,这可以叫做三十而立;四十岁时,我访问老子于苦地,坚持仁义之说,不受迷惑,这可以叫做四十而不惑;但我对天道的认识一直未能入门,今年我五十一岁了,从老子处得悟天道,这可以叫做五十而知天命。孔丘终生不倦地向社会生活学习,学以致用,重视实践。
为了重建古代的宗教礼仪,孔丘到杞国去访求夏代的古俗遗物,到宋国以求访商代宗教习俗礼仪,周游列国十多年,即使宋国司马桓魋砍树威胁、被困陈蔡绝粮七日,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时,孔丘依然弦歌习礼不辍。正如孔丘自己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幼时的游戏,到终生的颠簸,可以说孔丘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实践中度过的。
孔丘学乐,学礼,学官制,学典章,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宿儒饱学之能者学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深思之,学而不厌,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学习,联系现实学习,使得孔丘终成当时最伟大的智者,最渊博的学人,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竭尽毕生精力编撰的《五经》保存了上古时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和文化习俗,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最为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
正是艰苦学习终生学习使得那个出身贫寒无根无秧没有任何家学积淀的苦孩子孔丘,成为学贯古今吞吐天下笼罩千秋的大师孔子。
庞仁甫,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浙江杭州。本文编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