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2009-06-13管晓华,张正培
管晓华,张正培
以情感为契机去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法上称之为情感调动法。情感调动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将教材情感、教师本身情感和学生情感相互渗透、融合、内化,使认知活动处于主动、积极、和谐的状态之中,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之目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情感调动。
一、 营造教学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乐学
(1)热爱学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爱能感染学生,激发情感,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实践证明,“爱”是教育工作的润滑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在学习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处处关心学生,不要以说教的口吻故作姿态,而要以爱心感人,以善言动人。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情感,学生才会对老师有发自内心的爱戴,并且会因人及“科”,迸发出“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
(2)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愉快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活跃的情绪、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做到?我认为,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情绪饱满地上课,通过自己的情感把教材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表情范读是关键。表情范读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聆听中受到熏陶,并会产生积极响应的举动。
(3)创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课堂教学很重要,课外辅导同样也很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外辅导环境去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如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认真批阅学生的日记,借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样,不仅抓好了校外辅导,还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同时结合德育、艺术教育等为语文学习创造和谐美好的环境,令学生感到了语文天地的美妙,让学生好学情感始终处在正向流动状态。
二、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爱学
课堂是由教材、学生、教师三要素构成的特殊的空间,当教师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时候,才能用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心灵。语文教材所选的各类文章,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的表达,字里行间呈现着美,凝聚着爱,涌动着情。当然,这种认识和表达一般不是那么直露的,读者往往直接感受的是某种事物、某种形象、文章的意境,其中的某种情感是要学生去细细咀嚼体味的。因此,教学中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对教材中所表现的亲情、爱国情、责任感等,教师要首先认真地感知,才能以自己的真切体会与学生交流共进。
三、 寻找情感调动的切入点,让学生会学
正如上文所说,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是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还应灵活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会学,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吕叔湘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在课堂中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而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情节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情趣。为了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以言激情。言为心声,教学言语是教师的重要工具。作为语文教师更要讲究语言规范、吐字准确,用形神兼备的讲述去撩动学生情感,引起教与学的共鸣。如教《瀑布》一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描绘课文插图,导入情景:万丈青山,一泓飞流镶嵌于对峙的山峰之间,传出一阵阵哗哗的巨响,似浪涛声,又似松涛声,阵风吹来,瀑布水花飞溅,光闪闪、亮晶晶、白茫茫……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对瀑布的喜爱和由衷赞叹之情。总之,语文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就在于“传形”和“传神”,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才能使抽象的文字折射出丰富的情感光芒。
(2)开发想象空间,以想获情。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中学生课堂应当充满幻想和想象,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发出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张开自由想象的翅膀,自由思考,异想天开。如教《林海》,先让学生描述大海,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为理解“林海”奠定知识基础。接着让他们想象林海的样子,让林之浩瀚、木之葱绿、岭之绵延的表象印在学生脑海之中,并且引导学生将教学过程设想为游览过程的最佳心态,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取知识。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活动能否开展得有色有声,是与情感投入的程度成正比。情感投入越多,教学的效率就越高,即所谓的事半功倍;反之,则教学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即所谓事倍功半。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与情感调动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情与理的整合中完成教学任务。
(沂南县马牧池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