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金海:濡墨石鼓文,直抒性灵诗

2009-06-11胡凌虹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石鼓金海书法作品

胡凌虹

采访唐金海教授是一个天气骤热的午后,带着一身的暑气步入其书房,多幅书法作品立扑眼帘,夹带着静雅的墨香,忽觉一阵清凉。

唐金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在他的书房内,现当代学术著作占满了两壁落地书橱,不过此次我们采访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他三十余年来,讲课、治学之暇对于石鼓文的精研以及集字自创的石鼓文书法楹联和格言。在唐金海的书法间内,临窗一张大书桌,文房四宝,琳琅满目,历代书画集满书橱,四壁虽凌乱散杂,但却透出清幽的纸墨香。

“石鼓文距今2700年左右,是中国迄今最早的石刻文字,故为石刻之祖。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田野中发现了十座上面刻有美妙绝伦文字的大石头,每座石头重约两吨左右,因为形状如馒头,有人命之为石鼓,又因为大石头上刻有周王室时渔猎、风物等,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猎碣……”。唐金海对古文物石鼓文的熟稔和情趣,也引起了我们访谈的兴致。

作为徜徉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三十余年的学者,唐金海是如何与历经千年尘埃的石鼓文结缘的呢?这是个不短的故事。自孩童起,唐金海就性喜书法,临帖摹碑;大学时代开始,聆听朱东润、王蘧常、郭绍虞、蒋天枢等先生的文学艺术报告,于书法史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复旦留校后,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之余,他时或于夜深人静时濡笔习书二王、颜柳、魏碑、甲骨文等。在书艺的花园里畅游,唐金海乐而忘忧。一日于书肆中,忽遇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临习石鼓文的书法作品,性灵触动,一见倾心。于是翻阅古今书册、书画集,每于节假日,唐金海即埋首图书馆,惊叹石鼓及石鼓文之博大精深。因浸染石鼓之玄奥,石鼓文古朴苍郁、深邃奇诡。迥异于其他文字,石鼓文更讲究法度,笔画稳重中带灵动,对称与不对称兼容并济,结构灵活,变化莫测。这种苍古奇特的文字以及别具一格的笔意和气韵,深深吸引了唐金海。虽然石鼓文字如唐代韩愈《石鼓歌》中所言:“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但是唐金海知难而上,专心摹写。对临写石鼓文,既不似海派书画宗师吴昌硕改其结字章法,自成一家,也不像书画大家陶博吾恣意飞扬、信马由缰,唐金海的石鼓文书法,不仅有着学者的严谨法度和学养内敛,也有文人的雅气和习武者的野性。

1977年,春寒稍逝,杜鹃初绽之时,唐金海乘“新鉴真”轮,赴日讲学。伫立船头,海鸥戏波、水天一色间,唐金海的内心生发了一种奇妙莫明的灵动,波澜起伏,一时不能自己,多年的积累被“点燃”了,灵感开始萌动。到了日本,在“神户外大”教学之余,在山中宽敞幽静的书屋内,唐金海开始创集石鼓文楹联、诗句、格言。吟诗作对对于有古文功底的唐金海来说并不太难,但让他为难的是:周秦时代石鼓上的刻字大约有700多个,历经变迁与风化,经中日等众多大学者、大书法家研究辨认,并得到共识的只有200余字。石鼓文字数的有限,大大限制了唐金海灵感的恣意喷涌,但也带给他创造和挑战的乐趣。半年多时间里,整个创作过程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日夜晨昏的思考中,唐金海终于创作出了百余幅石鼓文楹联、诗句、格言,如:“求是为师道,敬贤乃古行。”、“鹿鸣古囿硕贤秀,鱼游深渊嘉树多”、“逢兽不栗为骜马,处罟安宁方硕贤”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友人扬井美代子和书法理论家近藤英男看到了唐金海的书法作品,被其古茂和墨韵打动,遂与日本著名书法家村上翔云联系,可否在日本展出这些精美的书法作品。在众多中日友人的帮助下,唐金海的石鼓文书法作品终于在日本展出,四五天内观展人数达千人以上,随后在日本京都、神户一带引发了石鼓文热。一位日本建筑学家感到石鼓文字的结构对他的建筑设计很有启发,于是,经过磋商,后又在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以及神户华侨总会会长林同春先生等倡导下,这位建筑学家赞助唐金海在大阪举办了第二次石鼓文书法个展,据其时媒体报道,两次书法展,“惊动了关西书法界”。

在采访中,唐金海不止一次提到,与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些“书法家”不同,凡自己创作的满意的作品,舍不得随意买卖,因为这样的艺术作品,是他生命的一个标注,不仅笔墨苍古朴茂,不可再现,而且内容饱含人生的哲理、品格和智慧。这份视真正的书法艺术如生命的热忱,也感染了其他人,甚至让一些人又重燃起生的激情。川口女士曾在法国驻日本领事馆工作,丈夫不幸逝世,她悲观绝望,整日给阴间的丈夫写信。在唐金海的石鼓文书法展上,川口女士看到了一幅书作:“不作宫中禽,宁为深渊鱼”,她忽然顿悟,重获了自由乐观地生活的精神力量。类似的还有日本书法家泽野先生,神户大地震时全家被毁,之后他终日消沉。当他的师兄弟太田先生告之有石鼓文书法展后,他们遂前往观赏,并参加了以后成立的兵库县习练石鼓文的活动。从此泽野先生面貌一新,收弟子、开展览,多次往返于神户和上海之间,书法交流振作了他和夫人的生活精神,忙得不亦乐乎。“文学艺术看似无实用价值,但是其人文底蕴、思想内涵、笔墨情趣、审美欣赏,于人、于己、于世,却是无用之大用。”唐金海深有感慨。

沉霾累代,千余年间,十座石鼓经过了16次变迁,作为世间珍奇“神物”,石鼓文从唐朝出土开始到现在,一直受到众多大学者、大书法家、大理论家的“青睐”。唐宋时,韩愈、杜甫、张怀瓘、虞世南、欧阳询、欧阳修、苏东坡等吟诗著文,清朝至近代,沈梧、王国维、郭沫若、马叙伦、唐兰等撰文论述。然而如今,正如上世纪末柯灵所言:“八九十年代,学风、书风大兴,而于石鼓文精研、摹写,似有乏力。”在这样的情景下,作为石鼓文的研究者,唐金海不仅坚持集字创作,而且致力于石鼓文研究与石鼓文书法的传承。作为中日(日中)石鼓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唐金海已组织过几次中日石鼓文书法交流;作为复旦大学中国文人书法及石鼓文研究中心主任,唐金海联合团结各种力量,办讲座、开展览。2006年11月,在唐金海、张晓云、岑振平和青浦区领导,以及绿化管理署署长龚海明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青浦区“曲水园”内筹建了国内首座“石鼓文书艺苑”。书艺苑内,参照原石鼓和历代经典文献精心仿写、刻制的10座石鼓错落有致,碑廊内历代大学者及书、文、诗、画大家赞颂和研究石鼓文的诗文摘句与临摹的石鼓文交相辉映,一起为曲水园增添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提高了古园林的文化品位。

石鼓文距离我们有二千多年,现在再去研究它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呢?唐金海回答道:“第一,石鼓文出现的年代在《诗经》之后。十座石鼓,每座刻有一首类似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四言诗,因而证实并提升了《诗经》的不朽价值;第二,石鼓文是石刻之祖,它是刻工与书法家共同创造的,对于研究书法艺术具有文献意义;第三,石鼓文真实展现了二千多年前王公大臣等的渔猎场景和风俗,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献价值;第四,迄今为止,石鼓文这样的字形、字体结构尚未在别的地方发现,现有的石鼓及石鼓文,对于研究文字演变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五,石鼓文历经两千余年风云沧桑,风霜雨雪,至今精神、生命永存,更可启迪后人对人生终极真理的哲思。总之,石鼓文非常珍贵,它的文化价值遍及文字学、书法学、文物学、考古学、史学、美学、诗学、地理学、篆刻学等各范畴。”

谈起石鼓文,唐金海激情澎湃,聊了近三个小时也不见一丝疲惫。学者与书法家,唐金海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他的性灵、人格、学养、体悟、情感、精神润化在了稳健雅逸、潇洒遒劲的笔力中,从而创作出一幅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书法作品。

猜你喜欢

石鼓金海书法作品
故纸情怀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百花绽放
百花绽放
石鼓书院
石鼓南迁北归记
陈仓石鼓: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