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听禅
2009-06-11于书今
于书今 现任辽宁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主任,原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武夷山,丹霞地貌,一条九曲溪,沿江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寺,九十六平方公里,最高峰七百二十米,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进入山中,触目成景,移步见奇。坐上九曲竹排,山、水、人溶为一体,如同画上游。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释、道三教同山的文化气韵,秀甲东南的碧水丹山以及馥郁甘醇的岩茶,绘就了绵延百里的武夷画卷。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茶家的雅气在这里熔为一炉,形成独有的禅茶文化。
武夷山势东南倾斜,如同千军万马奔驰而来,每一座山就是一块石头,每一块石头姿态不同,禀赋独具。天游峰堪称亚洲第一巨石。因岩石质地松,易风化,崖上都长树,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茶树生于岩缝,岩茶便延袭了岩石的基因,所谓岩骨花香,便是岩茶与生俱来的品性和精神。岩茶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尤以“大红袍”称著于世。大红袍的名字,出自洪武举子报恩的典故,此典缘自山中九龙窠中的几棵老茶树,据说这几棵老树曾是几代皇室享用的御树,世称茶树之王,是真正的活古迹。九龙窠岩下有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天心永乐禅寺。这几棵活古迹原是天心永乐寺的庙产,所以此刹又称大红袍祖庭。
天心永乐禅寺居于武夷画卷中心,环顾四周风景绝幽,古木参天,修竹蔽地,鸟鸣蝉噪,意境空灵。步入寺内,香烟缭绕,梵音清越,恍如游仙。禅寺住持泽道法师,是武夷山市佛教协会会长。我原以为是位须髯落霜的长者,见了面才知是位六十年代出生的壮年僧人。法师淡眉细目,清癯白皙,一领袈裟,一串佛珠,古雅飘逸。他和我虽是一僧一俗,但由于各自都在本地政协里担任着职务,品茗攀谈间,彼此多了许多亲近和热情。泽道法师生于当地的一个佛化家庭,十三岁即皈依佛门,二十岁毅然剃度出家,为了领悟更深的佛理,同年入中国佛学院苏州灵岩山分院研习,毕业后常住苏州灵岩山寺。其间,四方参学,遍访名山大德,学养激增,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家学者。
品砸着“大红袍”茶香,聆听法师娓娓诉说,佛教宗旨,茶中真味,幽幽拥来,氤氲弥漫。
佛教以“和”为尚,传播者为“和尚”。杭州有“六和塔”,“六和”体现了佛教的宗旨。一曰“身和同居”。人与人和,人与动物和,人与自然和。倡导阴阳、金木水火土、理性感性、生物链、产业链以及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法律与政治、法律与人性的和谐共生。身和从“心”开始,“心和”才能“身和”。二曰“口和无争”。追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利益,不同之见,因势利导,不打嘴仗,不做无谓争论。三曰“意和同悦”。要统一思想,愉悦性情。四曰“见和同解”。有了不同认识要商议解决,不要对立,不要自傲,放下自我就能求得共识。五曰“戒和同修”。戒律即制度。戒律既统一又分开。以戒为师,约束自己;按律行事,管理他人。共守戒律,同修正果。六曰“利和同均”。上下均等,缩小差距,按劳分配,各尽所能。
不难看出,佛教绵延至今两千五百年,追求的就是一个“和”字。“六和”体现了佛教以和为贵,以和为善的理念,体现了当前社会众生和谐、稳定、幸福的追求。作为个人,追求“和谐”要修身养性,维护全局,约束自己,溶入大家。作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要建立起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约束公权,体现民主。佛教“六和”思想,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些人悲观厌世,入庙侍佛,所谓逃脱苦海,遁入空门。泽道法师说,其实不然,庙外的大门即是“空门”。“空门不须关,禁地何需扫”。“空门”是开放的门,是自由自在的门,是透明、自信的门,是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苦难中寻找前途的门,不是空无一物,否认客观,逃避现实的门。“空门”有多大?有型即有限。“空”既是“大”,无限大,没有边。“遁入空门”实质是拓宽心间,改造心态,塑造心灵,让个体溶入集体,小我溶入大我,进而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
壁立万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生活中,有人表扬你,是他发现了你的优点;有人批评你,是发现了你的缺点。实际上优缺点集于一身,只是视点不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已。做人不要回避现实,要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学会理解与沟通,真诚、坦诚地面对他人,科学、合理地处理身边和社会事物,才能进入一种忘我、大我以至无我的境界。法师眼望远山,随口吟出一首名曰《插秧歌》的小诗:“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品茶听禅,心中不禁豁然开朗。
“大红袍”经过九泡,茶味由浓转淡,水中的骨感却不散。禅房内浓郁的茶香、禅音荡涤尘嚣。茶为人们解渴、醒神,禅让人们净心、开悟。这一瞬,禅茶合一,竟品咂出人生自然、悠远、温暖的滋味。
责任编辑︱张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