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白求恩

2009-06-11

领导文萃 2009年8期
关键词:白求恩故居加拿大

王 伟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诺尔曼·白求恩是位英雄。对于许多来自中国的移民或者留学生来说,能到白求恩故居去参观,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即使年青的一代并没有经历背诵“老三篇”的年代,但是他们的父辈,却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白求恩故居座落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著名的旅游区姆斯柯卡。白求恩于1890年3月3日出生在格雷文赫斯特镇一座普通的民居。这里距多伦多约200公里,是安河著名的林业区,人口约2.6万人。

光临白求恩故居的大多是中国人,且多选择在秋季,因为秋天的姆斯柯卡,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树叶尽显华彩。无论泛舟湖上,还是走在林间小径,游人无不陶醉在秋天的韵味中。这是加拿大一年中最美丽的日子。

白求恩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在白求恩故居,我们看见一张极普通的儿童睡床,相信这就是白求恩睡过的小床。

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此时他遇见了比他小11岁的苏格兰姑娘弗朗西丝·坎贝尔·彭尼,从性格上看,白求恩与弗朗西丝两人的个性并不相容。白求恩性格豪爽,喜欢喝酒,参加各种形式的聚会,生活上不拘小节。更重要的是,他追求冒险的精神。这些都是个性恬静、内向而羞怯的弗朗西丝所难以接受的。但是,爱情总是热烈而盲目的。在白求恩的眼里,弗朗西丝是他的感情所系,而且她成为他素描作品的主角。

1923年8月13日,弗朗西丝不顾家人的反对,与白求恩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先后到巴黎、柏林、维也纳等欧洲著名城市游览,这是白求恩与弗朗西丝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一年后,白求恩完成学业,他携弗朗西丝离开英国到美国底特律正式挂牌行医。由于当时医生奇缺,白求恩从早忙到晚,夜里还常常出急诊,自然冷落了弗朗西丝。

1926年夏天,白求恩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他们的婚姻关系因此而走到了断裂的边缘。据彭志良的《白求恩的婚姻》一文介绍,其时,白求恩将弗朗西丝叫到身边,他望着妻子焦急的面孔,十分内疚:“有一件事我们必须谈谈。我不知道医生对你说了些什么,不过我快要死了,而你才25岁,前面还有长长的路。我要你跟我离婚,走你自己的路。”年轻的弗朗西丝对此表示反对,她说:“不管我们中间发生了什么,现在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跟你在一起。”而白求恩决意要离婚,他说:“这样没有什么意义。我决不再浪费你的生命。除非你同意跟我离婚,否则我决不到疗养院去治疗。”

至今,我们无法探究白求恩当年迫使弗朗西丝与他离婚的真正原因。据白求恩故居所提供的短片介绍,此时的白求恩生活相当放荡,他酗酒、抽烟,晚上参加各种舞会,生活没有节制。这让我不由得想到“老三篇”中的白求恩。他甚至放弃了争取生存的斗争。在他的画作里,他预言他将会早逝。这些信息可以为我们勾画出一个真实的白求恩: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此时他正陷入人生的低谷,他连生命都可以放弃,何况爱情呢!

白求恩与弗朗西丝终于离婚了。在特鲁多疗养院,他收到了法院寄来的离婚判决书,他与弗朗西丝的这段爱情故事画上了句号。此时他能做的,就是与疾病进行搏斗。当时他听到有一种“人工气胸”的方法有可能治好肺结核,这是一种把气打入病肺空洞的危险手术,在治疗上存在着相当的危险,但他立即要求医生给他做手术。富于冒险精神的白求恩,此番与死神赌了一把,结果他幸运地赢了,而且他因此掌握了用“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的技术,当时全世界懂得这种技术的专家只有13位。

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其间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的创见和学术成果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和尊敬。

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白求恩对弗朗西丝的思念愈发强烈。他曾多次给弗朗西丝写信,倾吐自己无法抑制的思念。在白求恩的真诚的打动下,1929年秋,远居苏格兰的弗朗西丝再次回到白求恩的身边,他们在蒙特利尔复婚了。

1934年,白求恩接受了新的职位,在圣心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此时他已是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执委之一,这是白求恩在学术上鼎盛的时期。这个干工作有着一股子疯劲的男人,又回到了忽视弗朗西丝的故态,他们的婚姻再次走进死胡同。

据说有一天下午,弗朗西丝回家后看见白求恩正盘腿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个骷髅模型。当她强压着内心的不快打开冰箱准备做饭时,却看见白求恩从医院带回来准备作研究用的一条人的肠子,她被吓得大叫一声,积在心中的火气一下子爆发出来。

由于生活志趣不同,白求恩与弗朗西丝的这段婚姻终于在1933年3月再次画上句号,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弗朗西丝提出来的。

说句公道话,白求恩是个相当有情趣的人。他不但是医生,还是作家、画家,曾经在蒙特利尔开设了一个儿童绘画班。在中国期间,他还创作小说,他喜欢旅游。他是个懂得感情的人,对弗朗西丝有着很深、很具情调的爱,曾信誓旦旦地对弗朗西丝许诺:“我不能给你富贵荣华,但我一定不会让你这一生过得贫乏无味。”

什么是白求恩所认为的“不贫乏无味”呢?是冒险,是满世界跑,是为贫苦人争权利——这就是白求恩的性格,也是弗朗西丝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的。相信这才是他与弗朗西丝这段两起两落的情感最终落幕的根本原因。加上白求恩是个很主观武断、脾气也很大的人,譬如说,在中国,当他听到有人要“照顾”他,将他留在后方延安时,他曾气愤地将圈椅从窗户扔出屋外,这足以显示他性格的独特处。白求恩为了能到前线去做手术,甚至将自己化装成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唯一忽略的是他的大鼻子和蓝眼睛,再怎么化装,他也无法变成中国人。

白求恩来自草根阶层,他对平民百姓的医疗状况十分关注。在蒙特利尔,他领导着一个小组,专为穷人的孩子治病。20世纪30年代初,加拿大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相当艰难,面对饥饿和贫穷,白求恩提出由国家负起公共医疗责任,建立一个为公民服务的健康保障体系,这个设想应该就是今天加拿大的医疗体系。

1935年,白求恩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苏联访问,这使他有机会看到苏联全民医疗体系的成功,这也是他的梦想。他认为加拿大这样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国家,应该建立一个保障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的系统,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在德、意支持下进攻共和国政权,白求恩参加医疗队,前往马德里,他在那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流动输血站。从西班牙回来后,他在加拿大各大城市演讲募捐,这时候他看到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中国爆发全民抗战的消息鼓舞了他,他向美国共产党募集了5000美元,购买了一批珍贵的医疗器具,于1938年1月到达中国。

白求恩逝世于1939年11月12日,之前他在摩天岭抗日前线为伤员做手术时,左手中指不幸受伤感染,到了11月10日,高烧达400C的白求恩病情恶化。白求恩逝世时年仅49岁。他的“简历”与我们所熟知的有些出入。

在红色革命的年代,白求恩是全中国人民仅有的几个偶像之一,《纪念白求恩》被作为“老三篇”之一而成为人们天天诵读的范文。如今俱往矣,当我们历尽沧桑站在白求恩故居前,我们宁愿相信白求恩是人,而不是神。(摘自《读者》)

猜你喜欢

白求恩故居加拿大
纪念白求恩
卫立煌故居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加拿大看病记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
白求恩在中国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