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啊找,怎样去找好朋友
2009-06-11彭诚乙常青
彭 诚 乙常青
谁都希望自己能有几个知心朋友,然而在生活中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有的同学就是为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而苦恼。尽管他们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但和别人常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尽管他们生活在班集体之中,却因缺少知己而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同学为何感到“寻友难”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择友求全责备。有的同学交友之前总是先在自己的头脑中预设一个十全十美的朋友形象,然后按照理想中的模式去选择。于是,在他(她)眼中,难免张三有点庸俗,李四学习不好,王五小气,赵六落后,似乎哪一个都不值得倾心相交。这样就容易把别人看扁,拒人于千里之外,别人当然也不会对你有好感。而事实上,生活中总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择友求全的结果,当然是感到知己难寻了。
二是性格过于清高。从心理方面来说,具有抑郁质气质特征的人。感受性较高,可以观察到一些人所不易觉察的细微之处;但耐受性较低,缺乏主动性。如果不注意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气质,克服过于内向的弱点,就容易形成清高的性格,瞧不起别人,别人自然也感到你难以亲近。
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有时还互为因果。由于对别的同学期望过高。现实又往往与期望相差甚远,这时对别的同学在感情上就会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会助长自以为是、傲视一切的清高思想,清高往往使自己孤独,作为孤独的补偿,又会表现得更清高,以此来抵消孤独的情绪体验,达到心理的平衡。这样,就形成心理上的一种恶性循环:清高——孤独——更清高——更孤独……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当然也包括友谊之情)总是在“互动”中深化或者淡化的。所谓互动,简单地说,就是你主动亲近别人,别人也会觉得你可亲,而愿意接近你;你自命清高,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对你有反感,不愿意和你接近。同学之间,也可以说时时处处都存在着这种感情上的“互动”。问题是,积极的互动有利于彼此感情的增进,消极的互动则会引起感情上的疏远,甚至恶化。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要防止和切断这种心理上的恶性循环,找到知心朋友,就得从自身做起。
★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个人,总有优点和缺点:擅长作文,数学可能不行;善于思考,往往不娴辞令;才华出众,常有点骄傲自满;学习一丝不苟,生活打扮却会马马虎虎,不修边幅;乐与助人,不免也会爱点虚荣;心直口快,舌头可能会太长;办事稳重,也许却有点谨小慎微;为人耿直,有时会太鲁莽,等等。如果你只看他们的短处,看不到他们的长处,那就很难倾心相交。春兰秋菊各有芬芳。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尊重和学习周围同学的优点。再说,知心朋友的含义,绝不仅仅指平时谈得来的几个人,那样会把朋友圈子划得很小。只要在某方面能够心灵相通,互为知己,就可称得上是知心朋友。
★要谅解别人的难处。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曾合伙经商,得利均分,管仲多取,叔牙不以为贪,因为知道他穷。管仲曾三次打仗三次败逃,叔牙不以为怯,知道他家中还有老母。管仲曾三次出仕三次被逐,叔牙不以为不肖,知道他因为时事不利。后来叔牙先在齐桓公门下显达,就举管仲为相,位在自己之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终于得以施展才能,辅佐桓公建立了霸业。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朋友之间最起码的就是相互信任。当朋友有为难之处时,你能不能真诚以待、表里如一,这常常可以检验彼此友情的深浅。在一个班级中,大家也总是最尊重那些能诚恳地对待处于危难中的同学的人。如果你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能赢得别人的心。
★要宽容别人的短处。从原则上说,看到同学的缺点或短处,应诚心诚意地批评指出。但一个人如果只有原则性而没有灵活性。别人同样会对你敬而远之。这里有四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涉及到别人性格、脾气上的毛病,这是长时期形成的,要别人一下子改正,就有点苛求了;二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需要容忍和谅解。而不是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三是对有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一时又难分是非,这就不妨求同存异,不必非要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才肯罢休;四是一旦发现自己也有错时,就要把对别人的埋怨升华为对自己的反省,切不可责人太严,对己太宽,明明自己也有错,却以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结果失去了威信,也失去了同学的友谊。
只要你敞开心扉。你就将得到别人的了解,从而也能更深切地了解别人。这样,你就会拥有很多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