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的千年盛会
2009-06-11朱威
朱 威
3月18日19时,华协国际珍品货运公司展览部经理张阳电话告知杨世敏:搭载6件元代青花瓷器的航班从德黑兰机场起飞了。这一消息令相关人士放了心:两天后,首都博物馆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将如期揭幕。
2009年3月20日起,中国、伊朗两国25家博物馆收藏的73件元青花汇聚一堂,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展。这些瓷器诞生于同一时代的景德镇,部分或出于同一窑,或一起装箱旅行。若非机缘,700年后散落四方并已晋身国宝的她们,是不会再次相聚的。
这千年等一回的盛会,是中国陶瓷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蒋奇栖女士在网上浏览了展览,“的确令人振奋。伊朗送展的青花蓝地白花双风纹菱花口大盘、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无疑是当时外销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重器。虽然她们身上的每个装饰图案都是我们熟睹的传统中国纹饰,但整体紧密的青花渲染却是那么富有伊斯兰风格。这个展览提供给诸多陶瓷学者、陶瓷爱好者细致观察青花瓷成功烧造和亲身感受异域魅力的机会,更将带动多方面更深入的研究。”这位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生表示:一定在展览结束前回北京,重温“青花的记忆”。
半个世纪的期待和一次偶然的聊天
“筹办展览源于2000年的一次聊杨世敏如是说。
众所周知,元青花以明快的纹饰、多彩的种类和恢宏的造型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奇葩,也是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元青花主要外销,即西亚买家提供器型、纹饰图案和苏麻离青料,在中国景德镇烧成后返销西亚。国内江西高安、河北保定、安徽繁昌、内蒙古集宁路等地的窖藏、墓葬、遗址和窑址陆续出土元青花,然而,最好的元青花在西亚。资料显示,伊朗国家博物馆藏29件,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藏40件。最有发言权的中国专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机缘到实地考察,始终是在别人的图片、文集中遥望这批珍贵的中国早期青花瓷。”蒋奇栖很感慨。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与其师陈万里先生都表示:“研究中国陶瓷,不去看土耳其藏的中国瓷器,对一名陶瓷学家来说,是死不瞑目的事。”这两位中国陶瓷史权威学者夙愿未了。
1992年,致力文化交流的蒋奇栖、袁山开在中国驻土耳其文化参赞协助下寻求契机,希望促成中国陶瓷专家对托普卡比宫藏元青花的考察。次年,蒋奇栖前往土耳其联络,得知拍摄、研究这些国宝须经土耳其文化部批准。漫长的等待开始了。1996年,香港实业家徐展堂先生资助蒋奇栖再赴土耳其,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馆长易人,原属文化部批准的特别参观考察权利,在托普卡比宫遭遇恐怖分子袭击后收归土耳其总理府,难度陡增。1999年,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侯明和袁山开又抵土耳其商洽。事情终于有了转机。“经三任土耳其驻华大使努力,特别是在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2000年4月中旬访问土耳其后,土耳其政府将中国陶瓷专家考察提上日程。”袁山开回忆。
在那次闲聊中,北京艺术博物馆同事们提出让伊朗、土耳其藏元青花“省亲”的设想。此事成文上报,得到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政府的鼎力支持。2001年3月28日至4月7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阎振堂、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侯明、北京市文物局张平、北京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赵秀珍、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辉柄、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北京艺术博物馆特聘研究员费伯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明、北京艺术博物馆兼职研究员蒋奇栖和袁山开、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影师李锡平组成的中国陶瓷考察团走进托普卡比宫中日陶瓷馆。几代中国陶瓷学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考察的确是拨动了中国陶瓷专家及陶瓷爱好者对藏于托普卡比宫中国元代青花瓷顾念的心弦——如今,汪庆正先生、费伯良先生都己仙去。”蒋奇栖说。
时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在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活动还不能算画上句号。我希望这个项目再做下去,比如让这批瓷器到中国展出,使更多的中国人看到这批珍贵的文物,进一步增强中土之间的相互交流。”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托普卡比宫的中国瑰宝——中国专家对土耳其藏元青花的研究》于2003年12月17日在土耳其驻华大使馆首发,梅宁华与土耳其驻华大使拉费特·阿克居纳伊谈及元青花回国展览事宜。终因经费问题搁置。杨世敏追忆:“土方提出了20万欧元的费用(约合200万元人民币)。一个展览200万元,对北京艺术博物馆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2005年,旧话重提。“《托普卡比宫的中国瑰宝》是器物的介绍和研究,而当初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仅仅出本书是不够的。我们想让此事有个更圆满的结局。”北京艺术博物馆原馆长馆长杨玲告诉记者——2009年1月,她调任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实际上,为运作此事,2004年就注册了一家项目公司(次年更名北京市元青花文化交流中心)。这是北京艺术博物馆为便于市场化运作,将文化资源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既有运作项目的专业机构,也有完备的咨询和协调机制。北京市文物局有意值首都博物馆新馆开放之机举办元青花展览。无论12月新馆试运行,还是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定居”西亚的元青花依然未能踏上故土。2006年初,北京市政府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北京市元青花文化交流中心连续两年以《青花的记忆:世界藏中国元青花瓷器珍品全国巡展》为名目申请资助,构想将收藏在伊朗、土耳其、英国、瑞士等地博物馆及国内考古发掘出土的元青花集中做个大型展览。前期预算4300万元,申请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支持项目资助1300万元。2007年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元青花深度开发》为名目补贴500万元。“这一项目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和北京市文物局等机构的倾力支持。”杨玲说。
“事后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杨世敏说。规模不大、无一件元青花的北京艺术博物馆承担如此艰巨任务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一个展览与一项文化事件
北京艺术博物馆事业发展部专司大展运作,聘请陶瓷鉴定界泰斗耿宝昌先生担任顾问。
“这个展览要做成一个立体的文化展示项目。我们想通过展览做起来之后滚动发展。既然是文化创意产业,就按企业模式和市场规则运作,看能否带动一个产业出来。”北京市元青花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韩琦说,目前已申请了40多类340多项专利和商标,研发、设计产品,如服饰、歌舞等,将元青花文化艺术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元青花清雅的艺术魅力,更想从‘清清白白这一精神层面开发产品,传承历史文化,服务社会。”杨玲特别强调元青花文化
的原创性、国际性、艺术性及现实性,“元青花是中国700年前的原创性产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传播过程中,影响并融合了当地文化,进而再创造。就中国而言,元青花对中国人的审美影响深远。‘青花这一独特的色彩组合不时引领时尚,2008年奥运会颁奖礼服即是例证。”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结束语是石雨、韩琦创作的《元青花》歌词:西域的天边,飘来迷人的波斯蓝/东方的乐土,升起吉祥的八宝莲/浮梁古镇,千年窑火,铸就了你清雅的风骨/葱岭雪峰,万里驿站,是你在传递华夏文明璀璨/商队的驼铃,送去你对人间美好的祝愿/远洋的商船,带回你对故人深深的眷恋/大漠黄沙,金戈铁马,碾不碎你清白的魂灵/高墙宫阙,杯盏交错,刻录了多少离合悲欢/长河落日里,你在笑着荒原的金莲川/人去楼空处,你还座拥曾经的奥斯曼/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掩不住你清纯的身影/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丈量了多少铁血江山/啊!元青花,美丽的元青花/你用苍天的色彩/让世界走向永远!
政府资金是对产业补贴,而展览是项目的操作平台,展览投入加大势必成为产业的负担。“英国达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元青花研究开篇之器,借展费用高达60万镑。”借展费即文物租赁费,不含文物保险及对方相关人员差旅补贴等费用。于是,调整方案,关注度集中在重点器物、重点项目、重点国家上。
土耳其是首选。土耳其工作效率低,按土方习惯,谈判得耗时一年以上。意识到土耳其办事繁琐后,北京艺术博物馆于2008年9月转而请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就借展元青花事宜与伊朗交涉,文化一秘朱自浩先生具体负责。偶然的机会,杨世敏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建立了联系。该基金会成员多是卸任或退休的外交官、援外专家,在海外人脉资源丰厚,协助北京艺术博物馆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10月3日,北京艺术博物馆派员抵德黑兰。“进入伊朗国家博物馆库房,我们意外地发现,文献记载29件,而实际是32件。”大英博物馆人员同日到达——为其“伊朗王朝展”租借元青花。伊朗、中国、英国三方磋商达成一致:中方借lO件,英方借10件。没成想,5分钟后就减半了。幸好,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密切沟通,伊朗承诺出借8件。2009年2月,伊朗通知,只能出借6件,租赁费用20万欧元。因时间紧迫,程序复杂,伊朗政府对这两国间为数不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以特例方式批准。“从伊朗国家博物馆提供的资料看,伊朗学者的元青花研究很在行。”杨世敏如此评价伊朗同行。
2008年5月,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朝日新闻社等主办了“悠久的大地与人间的浪漫——大三国志展”,日本外务省、文化厅和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为后援,北京艺术博物馆承担部分展览设计工作。乘展览开幕之机,北京艺术博物馆向富士美术馆提出借展其馆藏元青花事宜,顺利达成借展3件的协议。参展元青花以公立收藏机构收藏为主,除江西高安、安徽繁昌窖藏外,几乎囊括所有重要窖藏。唯一的私人收藏是香港著名收藏家葛师科先生的天民楼基金会收藏的3件元青花——天民楼藏20余件元青花均有定论,是全球第三大元青花收藏机构。遗憾的是,富士美术馆和天民楼藏元青花因故未能成行。
北京艺术博物馆事业发展部5名员工,查阅资料,整理文档,往来沟通。今年1月,中美签署《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要求入境文物必须附合法证明,这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借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是易事,况且,有的文物从展线撤下。于是,一次不成就去第二次、第三次……2008年3月,工作组人员驾车行驶6个月,行程1.6万公里。这也是公立收藏机构庋藏元青花的全面普查。结果表明,内地馆藏230件左右,全球400多件——上世纪90年代,蒋奇栖考察土耳其、伊朗和日本等地博物馆后,得出存世元青花约在300件左右的结论。
最大的问题是费用。除文物租赁费用和对方人员差旅费用外,就是保险费用了。参展文物自送展到撤展,至少移动6次,稍有闪失就是无可挽回的损失。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的“鬼谷出山”图罐以2.3亿元成交,元青花市场价值飙升。即使以文物价值计,73件参展元青花估价达数十亿元,按千分之二点五的费率计算,保费数百万元。杨世敏透露,此次投保是包括防恐怖险的全程险,由人保、中保及瑞士、香港各一家再保险公司承保。
大展从筹划到揭幕,北京艺术博物馆已历三任馆长。2009年1月履新的张树伟馆长表示,是次展览意义不仅在于元青花第一次如此大规模汇集、为研究者和收藏者提供认知标准器,还探索了以文化创意带动展览和产业的博物馆发展新模式。
至于盈利,杨世敏坦言,从目前情况看,很难说盈利,“事情已脱离我们的掌控,远远超出最初的想象了。”
元青花话语权的博奔
元青花研究之门,是两位外国学者开启的。
英国著名中国陶瓷研究学者霍布逊(R·L·Hobson)1 929年在《老家具》杂志刊发《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披露英国达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一对至正十一年款(1351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此瓶原供奉北京智化寺,旅英中国福建籍古玩商吴赉熙经手卖给达维德。1934年,霍布逊在《珀西瓦尔·达维德(Percival David)爵士所藏中国陶瓷目录》中又介绍这对“达维德瓶”。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约翰亚历山大·波普(J·A·Pope)考察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中国瓷器,从万余件瓷器中分离出元青花,1952年出版《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1956出版《阿德比尔寺收藏的中国瓷器》。这两部32开本的黑白图集是世界陶瓷史划时代的著作。此后,英国、日本学者前去考察,耗巨资出版图录。
波普著作无汉译本。陶瓷鉴定专家裴光辉考证,中国学者了解波普源自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的简略介绍。刊于1980年第4期《文物》的《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论述青花瓷器起源“元代说”时提到“50年代以后,美国J·A·Pope博士发表了关于伊朗、土耳其收藏中国青花瓷器的两本书,发表后,各地掀起研究元代青花瓷器专题的高潮;建国后各地出土了一些元青花瓷器,由此逐渐形成始于元代的说法。”这段话或一字不变或略作改动地收录进了各种版本的陶瓷著作。直至《文物天地》月刊2007年连载裴光辉翻译的《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国人才得见这部名著全貌。
在中国文物收藏界,元青花瓷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