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白石龙

2009-06-10张黎明

红广角 2009年2期
关键词:荃湾小村子文化名人

张黎明

深圳市宝安区民治街道白石龙村,是一个在深圳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村子,可它的名字却与历史上著名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紧密联系在—起。

这场秘密大营救始于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的1941年末,历时3个月,遍及10余省市,从中共中央南方局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从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到中共粤北粤南委员会,从中共香港市委员会到东江游击队,还有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地下工作者,他们像一根互相看不见的锁链,一环紧扣一环,组成了特别的营救大军,营救被困于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高达800多人。著名作家茅盾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从被困的香港,走元朗罗湖线,经青山道口、九华径、荃湾,进入大帽山区,再经落马洲,渡过深圳河,在赤尾上岸,翻过梅林坳到达游击队根据地宝安白石龙村,此乃许多文化名人进入东江游击区,基本脱离危险的第一站。无疑,当年的白石龙小村子成了“希望”的代名词。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得从1941年12月9日说起。当天,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收到周恩来的电报,说战争打响了,许多重要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将被困香港,是否可以设法送他们到东江游击区或南洋等安全地区。

在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召开的粤南、粤北省委、香港市委等多人出席的紧急会议上,廖承志传达了周恩来的电报,表示抢救任务很艰巨,九龙必然不能久守,必须趁敌人建立严密的户口管理之前,护送文化人到东江游击区,再分别送往大后方。

大营救刻不容缓地开始了。第一步,寻找这些分散在港岛的文化人。第二步,偷渡回九龙。第三步,分头护送进入东江游击区等地。第四步,转送大后方。

12月1 3日,日军占领九龙新界的这天,东江游击队的曾生、王作尧派出两支精干的短枪队,一支由曾鸿文、黄高阳率领,进入元朗十八乡至荃湾地区,开辟从青山道经荃湾元朗进入宝安游击区的陆上交通线(西线);另一支由蔡国梁、黄冠芳、江水、刘黑仔率领,插入九龙城以东,西贡一带,开辟从九龙至西贡,西贡至沙鱼涌的陆、海交通线(东线)。

大部分文化名人以及国民党将领的家属、国际友人走的是陆上交通线,也就是西线,西线进入游击区的第一站,也就是白石龙,然后从白石龙由游击队分别护送到内地。

为什么选择白石龙?这小村子何以成为大营救行动的中转站?答案在白石龙当年乃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设有指挥部、后方办事处、医疗所、兵工厂、报社、电台、粮站等等,被称为“小延安”……

白石龙,今天还能找到吗?车子驶往梅林方向,上坡继而下坡的这刻,自然想起有关当年的描述。或许就在车子经过的半坡,当年设有日军岗哨,过了这岗哨的高山正是梅林坳。

一过梅林坳,文化人就看到山上警戒的游击队员迎面跑来,欢腾,跳跃,热情,真像舞蹈的火焰。最令人激动的是山下的白石龙村,目的地到了,到家了,文化人们看着山下的“家”,不约而同一屁股坐下。有头一仰在梅林坳顶来个大字型的放松运动;有大张嘴像突然打开的高音喇叭,高唱《再会吧,香港》;有把藏了一肚子的两天经历统统倒出来……

今天,宽敞的路穿过梅林坳,坳上已无法看到山下的白石龙村,仅根据方向推测那小村子就在高耸的层叠的楼盘后面。下山,从梅龙路转入由东向西的石龙路,往北进入金龙路,名字都带“龙”的路廷伸着希望……

继续往前,沿路右拐,右拐,两旁尽是五花八门的,小小的,家庭式的饭馆和住店,一看就知道乃改革开放时代渐渐叠起的楼。一直蜿蜒,终于看到一小小的有别于饭店旅馆的门: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是的,这就是白石龙村。

纪念馆整理和保存了许多当年资料,庭院里复制了当年的茅棚草寮,而最让人瞩目的是原接待过文化名人的天主堂,进门即看见草席地铺和木头桌椅,当年游击队曾生司令设狗肉宴款待文化名人,是否就在此处?

馆内一张白石龙村全貌图大概有两个巴掌大小,不引人注目,仅此。自然想:难道就没一点当年小村及村前后的丫髻山、乌头坑,大凹山、皇帝田的痕迹?

从纪念馆到白石龙村出口,来回兜寻了一圈,终于找到了,何止痕迹,几乎有半个小村:从纪念馆旁边的两栋高楼之间进入,不到20米即见小村正门;十多问无人居住的房屋,不论泥砖房还是夯土房,和旁边高大崭新的七八层楼房相比,它如此旧陋,尽是朽木和半坍塌的瓦面及野草丛生……周边几乎无山,有也剩下小半坡,仅根据方位估摸着当年所属,那些卫生所、粮站和指挥部仅荆记忆。

能让人铭记的大营救,文化人进入东江游击区的第一站,恰恰在此。

(本文作者系深圳市文联国家一级作家)

猜你喜欢

荃湾小村子文化名人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文化名人
———刘训毅
六十一甲子 责任永承担
香港工商总会荃湾分会第17届就职典礼暨新春联欢晚会举行
荃湾地区举行戊戌年新春团拜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