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玛蒂尔德

2009-06-10郝良权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冉阿让玛蒂尔莫泊桑

郝良权

莫泊桑的《项链》是世界文学短篇小说的精品,其“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巧构思历来为人称道,其主题更耐人寻味。值得思考探讨。传统看法普遍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表明很多人是戴着深浅不同的阶级局限和社会差异的“有色眼镜”来看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笔者认为,莫泊桑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塑造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修补人性,完美人格”的主题,这是中西文化都倡导的一种提升道德境界的方式。

孟子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这个动态的比喻表明“人性向善”是人之本性。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元的,既有善良、真诚、仁慈、博爱的一面,有时也会表现出自私、贪婪、虚伪的弱点。但是,人性深处本能的对善和美的追求,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人弃恶扬善,修补人性。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社会从落后到进步,这种“人性向善”的力量产生了巨大作用。“人性向善”的方式不外乎“内省修炼”和“环境熏陶”两种方式。“内省修炼”就是通过自我反省加强个人修养以完善人性;“环境熏陶”就是人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影响并促使人改过自新。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儒家弟子非常重视人性修补和完善,以期成为真正的“君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奠大焉。”这是长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

《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由于只是嫁给了一个小职员。“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得穿得朴朴素素”,因此她“感到痛苦”,“觉得很不幸”,于是她梦想“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不想去看望有钱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为看望回来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的哭泣”;为了满足虚荣心,享受一时的快乐生活,她不惜采用“一哭二闹三设计”的方法诱逼自己的丈夫拿出家中仅有的四百法朗去添置一件漂亮的衣裙,又厚着脸皮去她不愿见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借到一串项链;当天晚上她“沉迷在欢乐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这些都暴露了玛蒂尔德人性的弱点: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而且自私、虚伪、贪图享乐。但是,她的多元性格中依然有善良、诚信的一面,当她发现项链丢失了以后,便四处借贷买了一串真项链还了回去,没有半点请求朋友怜悯或者赖着不还的想法。更可贵的是。她毅然决然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十年的辛酸生活,她变褥勤劳坚强:“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洗刷杯盘碗碟,洗衣服倒垃圾,“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最终“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更值得赞美的是,经过十年磨难的她变得勇敢刚毅,敢于面对现实。当债务还清之后的她见到“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的贵夫人佛来思节时,她心态坦然,一改过去的虚荣和自渐形秽的心理——“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为什么不呢?”至此,莫泊桑塑造的这个女性完成了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人性惨补和人格完美过程。因此,本文从玛蒂尔德生活遭遇上看,是个人的悲剧,从探究这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土壤上看,是社会的悲剧,但从人性修补和人格完美的角度看,是人性的喜剧。

人性是超越时代、种族、阶级、国界的,莫泊桑创作《项链》的意图之一就是表现人性的内在精神之美,赞美人性修补、人格完美的崇高与伟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超越时空的眼光看待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不要戴着阶级拘限和社会制度差异的“有色眼镜”来评判人物。西方人普遍信仰的基督教,非常注重引导人性向善:忌贪欲、讲博爱、自我救赎、精神复活……这对欧美人的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因此以反映西方社会生活和人的价值观念为宗旨的西方文学,大多呕歌和赞美人性回归和精神觉醒。比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冉阿让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十九年苦役,出狱后又偷了主教的银餐具被警察抓住,米里艾主教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向警察解释说银餐具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要求冉阿让做一个善良的人,从此冉阿让积善行德,成了一个不顾自己、处处帮助他人的具有善良、仁慈、博爱之心的大善人。这与儒家思想倡导的白省、改过、人性向善、道德完美有异曲同工之妙。2008年春节过后一个“良心债”故事在鄂豫两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校正”(化名)的母亲19年前迫于生计,一念之差将一笔1500元的汇款据为己有。从此经受了16年的良心折磨,弥留之际,她瞩咐“校正”一定要偿还这笔良心债,“校正”通过媒体完成了母亲的心愿。这位女邮政员的良心救赎和人性修补显示了巨大的道德力量。这两个例证再次表明中西文化中人性向善的共同价值追求。鉴于此,丢掉那可恶的“有色眼镜”,从人性角度来审视莫泊桑的创作意图,评判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探讨《项链》的社会意义,我们会欣喜的看到,超越时空、阶级、种族和社会制度的人性之美在中西文化中闪亮着永恒的光芒。

猜你喜欢

冉阿让玛蒂尔莫泊桑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解读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冉阿让:超凡入圣的耶稣
——《悲惨世界》中的《圣经》叙事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