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2009-06-10岑泽丽
岑泽丽
普通话经过数十年的推广和普及,已经深受欢迎和重视。许多院校,包括职业院校都纷纷开设普通话课。人们逐渐认识到良好的语言面貌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正是改善学生语言面貌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普通话课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够用标准、纯正的普通话自如而得体地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如何有效地实现这样的目标,如何提高普通话课的实际教学效果,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注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我们认为普通话课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此基础上,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即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读写,轻听说,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在公众场合或者不敢表达或者不善表达,此与现在这个信息爆炸和崇尚个性表达的新时代格格不入。所以普通话课不仅要通过字、词、句、文章等书面材料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大力加强学生使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训练,只有这样,普通话课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事实上,这种口语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实现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进行口语训练的同时,教师指出他的语音错误,让他反复训练直至纠正。
如何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可以选择话题或模拟情境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例如每次上课时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话题表达或情境模拟,教师和其余的学生指出他们的语音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全班同学轮流循环进行这种口语训练。关于口语训练的主题可以是:
1、学生关心的话题。如学校生活,家庭,朋友,爱情,职业,服饰,饮食,金钱,文娱活动。爱国主义,社会热点,环境污染,报纸,广告,死亡等。教师在口语训练过程中,可以对话题作一个引导和总结,弘扬正确和积极的文化。
2、学生的专业或个人爱好等方面的话题。语言学认为,一种语言包括许多功能变体。对于母语而言,一个人懂得的语言基本要素,称为共核。一般而言,他还需要懂得一门与自己专业、职业或工作有关的变体,如化学家要懂得化学的语言,会计师要懂得会计的语言。此外,每个人也许还会有一些业余嗜好,如集邮,看球,听音乐,练气功。游泳等,因此还需要懂得一些与此有关的语言变体。这些也不过是语言功能变体的一部分。教师在口语训练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及个人爱好来做一些话题探讨,介绍一些专门领域的文化信息。
无论是哪方面话题的训练,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能博古通今,知识全面丰富,又要求教师能知晓一些专业信息。所以普通话教师任重而道远。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对于话题的阐述和探讨,教师经常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来进行。例如针对一个毕业班的学生,求职或职业是他们的焦点话题,教师可以扮演一个招聘者的角色,让学生以求职者的身份来做一个自我介绍或职业规划等。
二、普通话训练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我们认为普通话有两种语言环境——课内环境和课外环境。许多学生上普通话课时学普通话并且尽量说标准的普通话,但在课外或者说方言,或者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现实是,许多学生热切地希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能力,但由于普通话课课时的限制及教学方式的束缚,往往课程结束时,学生整体上的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地提高。究其原因之一,仅仅依赖课内环境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能力,其成效微乎其微。只有充分利用课外环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能力,才能实现普通话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一)加强普通话语音课后训练
1、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普通话课的课堂语音训练时间和材料极其有限,教师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对重难点语音做示范性的讲解及部分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发现并修正自己的发音错误或缺陷。但是这种发音规范不经过反复练习不能最终内化于学生的语音。故教师应针对每次上课的重难点布置学生课后训练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有针对性地大量训练,真正习得语音规范。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课后的语音训练情况要进行严格地检查和监督。
2、针对个别学生的课后辅导
学习的对象存在差异性。部分学生语音面貌差,在课堂上也未能矫正自己的发音错误或缺陷,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和这部分学生共度难关。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班级的语音状况大致平衡,为后续语音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课外环境中普通话意识的加强
普通话课应注重普通话口语能力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如果只依赖于课内极其有限的训练,而不能贯彻和渗透到课外环境中,实际的成效仍旧微乎其微。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普通话意识,使他们在课外环境中使用尽量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交际,同时在日常交际中关注自己的语音问题。
1、营造浓厚的普通话氛围
校园应该营造浓厚的普通话氛围。可以用条幅或广告牌等宣传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可以通过校广播台或宣传栏等介绍普通话,宣传国家的推普方针和政策等;举办有关普通话方面的讲座等。总之,通过校园这样一个大环境,树立说普通话光荣,说标准的普通话更光荣这样的意识和思想。
2、成立普通话小组或协会
可以成立一些普通话的组织来加强学生的普通话意识。例如成立班级普通话小组或校级普通话协会等。通过这样一些组织把爱好普通话的学生组织起来,举办各种活动,不断扩大影响,最终使普通话意识深入人心。
3、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增强普通话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例如诗歌朗诵会、绕口令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良性的互动得以完成。同样,一堂高效的普通话课需要师生密切联系、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由于普通话课是一门技能训练课,课堂上的训练很多,如果师生不能很好地配合,普通话课将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关系着普通话课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一)教师的爱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老师应该是处理教学情境中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这种艺术家首先必须付出爱心。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它们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普通话课对师生的双边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恐怕没有哪门课程像普通话课程这样要求师生密切协作、互相配合。所以要想普通话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普通话教师必须付出爱心,优化师生关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学生的动机、态度、意志、情感、个性、兴趣、策略、方法等因素。学生只有爱其师、尊其师,才有可能听其言、信其道、练其技。
(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人的自身潜能,一旦挖掘出来将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只有学生对普通话课感兴趣,才会保持巨大的热情认真学习这门课程,普通话课也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普通话课坚持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练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寓教于乐。如重难点音的练习可以采用绕口令比赛的方式进行训练;有些歌曲中蕴含着语音流变的知识等。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一个人最乐意让自我得到充分表现。我们可以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要学、乐学。
2、充分利用多媒体促进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我们人脑的记忆活动中,形象信息的记忆要比语言文字信息的记忆牢固得多,因为人们的认知过程一般是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普通话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精美的PPT,可以放映或播放各种各样的与每次课程相关的影像和声音材料,使课堂气氛更加愉悦,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
普通话课是一门技能训练课,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普通话这门技能,并且应用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