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

2009-06-10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感言语感情

刘 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悟到: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响亮依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应该是有声的。

诵读是指学习者通过有声语言,以思维为基础,结合多种感官,对书面文字进行充满感情地表达的心理过程。诵读吟咏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中国文学语言之美不仅表现在内容、意义和外在的形式上,还表现在它特有的声音韵律上。“之乎者也”、节奏和韵脚、排比和对仗等,其音乐之美,只有用嘹亮多情的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如诗人吉洪诺夫所说:“只有音乐才能传达出中国语言的声音,只有用音乐才不会把它损伤;从这声音里,可以隐约地听到钢铁的沸腾,猛虎的低啸,大河的奔流。”要想使文章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就要对作品的声音节奏和情感节奏进行反复品味,细致揣摩,通过不断地尝试诵读,确定好能够艺术性地显现作品内外节奏的音量、语速和语调。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语文课堂上的阅读训练忽视了,淡化了。各种教辅书、练习册堆积成山,题海战术打得热火朝天。一些千挑万选才进入教材的优秀篇目,如《背影》、《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被试题肢解得七零八落,一些题目偏、难、怪,让学生无法解答,题型的翻新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对语言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何谈兴趣,大部分学生很少进行有效地诵读,根本谈不上经典阅读了,由于学生缺乏对经典言语的丰富积累,这就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语言干瘪。单薄无力,精神贫乏,文化底蕴不厚,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大力提倡诵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怎样进行诵读才更有效呢?

首先组织美读,培养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都是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这充分肯定了书读多了,读熟了,理解透了,感悟深了,语感也就有了。学生在初读朱自清的《背影》时,会感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出现烙印般印在脑子里的“背影”,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会激起学生浮想联翩,乃至感动涕零。加强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奔涌而来,学生的思想感情才会丰富起来,对文章意蕴的领会才会更透彻,才会更好地形成形象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达到培养语感,生成语感图式的目的。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深入探究言语作品的深层内蕴,进行反复的尝试诵读,找到适切的言语声音形态,使二者发生融合。

其次,反复诵读。提升语感。带着感情的诵读能够调动人的情感,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便能使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产生独到的理解。教师的示范性诵读是引导学生开启言语世界之门的钥匙,但它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历练。学生的诵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分角色朗读、齐读、比赛竞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诵读水平提高的过程正是其语感品质提升的过程。如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文章。读第一遍后,学生们只觉得文章写出了优美的风光。文辞优美,朗朗上口,真可谓“余香满口,词句警人”。读第二遍后,学生们感到了作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掩饰不住的怀才不遇的感伤。读第三遍后,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诗人的有志而无奈的复杂情感,懂得了文章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能够背诵其中的精彩词句。

另外,在诵读中还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首先要读得准。读得准,即读得正确,流利。要求学生不念错字音,做到字音准确无误;不能读破词语句子,也不能加字掉字或颠三倒四。正如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其次,要读得美。读得美,就是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要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培养语感,读不出语势就不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风格,如《过秦论》、《六国论》要读得大气磅礴,气势逼人;《祭十二郎文》、《陈情表》应该读得荡气回肠;而读《离骚》、《滕王阁序》更应如泣如诉。

诵读这种教学方法应得到重视与弘扬。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把握了诵读。就拥有了开启语文之门的金钥匙,拿着这把金钥匙,我们就能够走进华美丰赡的语文殿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猜你喜欢

语感言语感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