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导语激趣艺术
2009-06-10刘剑玲
刘剑玲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顺畅地走进课堂,领略课文的精彩。
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的方法,教师们不妨一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讲新课之前,教师不妨将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略点一二,这样,就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摄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下面课文的导人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出师表》之前,可以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然后设计导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刘备死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诸葛亮又是如何对待刘备的后人,即后主刘禅的呢?请跟老师一起走近诸葛亮,感受他那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的赤胆忠诚吧……
二、诗词铺垫法。
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是一块瑰宝,美丽迷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积淀,沁人心脾。永远散发出动人的艺术光彩。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吟咏与课堂讲述有关的句子,则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之前,可以让学生说出有关“春”的诗词。有春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春风:“沾花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春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迎春活动:“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导入,学生在教师讲新课之前已看到了满堂春色。已感受到了诗意盎然。教师用诗词歌赋作铺垫。能使课堂气氛“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接下来教师的课堂驾驭就可以顺理成章,信手拈来!
三、情景渲染法。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情景,让学生触景生情,以导人对课文的讲述。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听后的感受。进而导入:大家想不想知道如此撼人心魄的乐曲出自谁的手笔?他的经历怎样?他的性格为人如何?如此一来,就能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与激情。
四、时事迁移法。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新近发生的焦点时事,新闻,重大消息等与课文巧妙嫁接,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讲述《月亮上的足迹》之前,教师可以插入有关中国航空的时事。如:“神七”升空,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船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壮举,这一时事激动人心,是中国航天事业中一个划时代的事情,而翟志刚,这个“中国出舱第一人”也将被载入中国航空史的史册。怀着同样的激动和骄傲,我们可以来缅怀早在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的壮举!同学们想知道是哪个国家率先踏足月球?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是谁的?登月的过程又是如何的吗?请跟老师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
五、多媒体吸引法。
科技的发展给语文课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更让教师的课堂如虎添翼,增加亮色。无可质疑,恰到好处的声光画影,在课堂上“点到为止”地运用,确实让学生大开眼界,情绪大受感染,气氛活跃灵动,思维恣意翕张,使课堂讲授或如涓涓细流,欢快愉悦;或如惊涛骇浪,动人心魄;或如小石激潭,涟漪荡漾!比如,在讲授《海燕》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在苍茫大海中搏击风浪的海燕,配以滔滔的海浪声。海燕勇敢的叫声,配以狂风雷鸣电闪的画面,学生能在最直观的感受中充分领略到海燕矫健的雄姿,感受到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光辉形象。多媒体手段的成功运用,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六、幽默调侃法。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来点笑话,来点调佩。幽他一默,逗一逗学生,学生乐了,自然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所以,幽默调侃,不失为教师成功开讲的明智一举。比如,在讲授《吆喝》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街头卖东西的商贩的各种吆喝,尤其鼓励模仿具有地方色彩的吆喝,然后自己也用方言模仿一二,看到学生饶有趣味,乐在其中时,就可及时导入:其实吆喝不仅是一种叫卖,更是一种文化遗产,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会被岁月所湮没,但是,这种曾在街头响亮地荡漾过的声音,会和那些美好的往事一样,永远留在人们深深的记忆里。不信,请来听一听萧乾笔下,二十年代老北京的吆喝。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笑过之余,跟着老师走进那遥远的岁月……
语文课堂的导语激趣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充分彰显了教师的修养和才智。作为教师,我们要像夸美纽斯说的那样:“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方法。”激发学生一切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潜质。让学生愉悦而成功地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只要怀着对教学、学生的热忱。努力探索,定能找到源源不断的“活水”。定能探寻到多姿多彩、实用有效的激趣方法,把语文课堂教学激活成一泓清如明镜、波光激滟的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