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语文味”于语文课

2009-06-10钱冰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新课标

钱冰山

课改已经不再是一个时髦名词了,无论是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还是香港地区也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会考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课改已经深入人心。但新课改却滋生了一些怪异的形式主义作风,如果不及时在认识上进行纠正,势必会影响我们的课改,导致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自己的怪圈。

本文结合国内语文教学和香港地区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澄清认识,呼唤“语文味”理性回归,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

一、当前语文课堂“语文味”不足,而“形而上学”大行其道。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于是这种旧有的课堂师生互动关系,很快改头换面。或者满堂问答,无论难易;或者小组探究,蜻蜒点水;或者相互辩论,游离中心;或者上台表演,异化教材;课堂形式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无物。课堂内容看似丰富,实则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上述种种互动现象在香港中学的课堂上表现更为突出。

这种缺乏思想交互、心灵沟通、情感协调的“互动”是机械的,简单的,幼稚的。它通常使语文课丧失了原本的韵味而蜕变为一种完成任务的简单工具,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被异化。而真正意义的互动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师生‘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程少堂语)。换句话说,互动就是让语文课充满原本具有的“语文味”。

2、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使语文教学奴化。

全国版语文教材的政治功利色彩依然浓厚,香港版语文教材工具性(实利性)色彩也是过于浓厚。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存在,依然占据上风,语文课的诗意阵地丧失殆尽。再者,考试对语文教学的干扰无限膨胀,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越发畸形,导致教学纯粹围绕考试转,这种现象在香港中学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

教学过程中既不重视“语”的交际功能,也不重视“文”的熏陶和濡染功能。无论是教材的选材还是教学的实施,缺少起码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性,也谈不上令人遐想翩翩的诗意,语文教学完全是以服务(服务政治、考试)为中心,忽视了本身的价值。语文教学已经被奴化。“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程少堂语)只能是海市蜃楼,存留于人们的理想中。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卢梭说,当教育追究实利,残害学生身心时,“学校便成为心灵屠宰场”。

朱自清先生还说,语文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人们只有长期在一种优质文化熏陶与感染下,才可能在内心深处唤起自发的完善自身的需求,增强不断追求崇高与挑战生命的力量。

3、重细节咀嚼,轻整体感知和品味,使语文教学僵化。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对文本的感知和品味,如何处理这个环节,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尺。但在实际教学中,两地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误区。

有的课堂教学立足局部,大谈写作技巧(或者思想),而对文章缺乏整体的认知;有的课堂教学前后脱节,割断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有的课堂教学机械传授基础知识,把课堂变成汉语词典的“演武场”;有的课堂教学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诸如此类,还往往冠以重点突出、基础落实、注重实效等肯定性的评价。实际上完全背离了“语文味”的基本原则,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空间越发狭窄,教学思维越发僵化,语文课的“知”、“情”都将是一句空话。

而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整体感知文本入手,去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感,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感受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鉴赏、品味文章由思想和语言所构成的内涵丰富的韵味。误把泛自由化当作个性,使语文教学妖化。

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该是个性飞扬的精神大餐。但教学实践中对个性化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或者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或工具性,使语文课变成思想教育课或陷入程序化的泥淖;或者从“教师中心”这个极端走向“学生中心”这个极端,使教学既失去了个性化的追求,又抛弃了语文味的基本体验;或者带着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去曲解教材,使得学生认为语文课就要随心所欲,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语文的误区;或者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等“伪民主”做法盛行。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对个性的错误理解,是一种泛自由化的表现,当然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继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教学的个性应该是教师以自己独有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语文素养去熏陶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教师既不要跪着教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

二、“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1、对新课标的理解有分歧、有误区。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个方面的阐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的课程宗旨有五个方面的阐述: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在教学总原则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导等。

其实这些阐述都是大而化之的,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理念和宗旨,缺少操作性强的指引,因而存在很多分歧和误区。如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实新教材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旧思维的束缚,更多的只是贴了一些新标签而已)等就让课堂教学无可适从。该怎样把握这个度,才不至于出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种种怪异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达成共识。同样香港课程宗旨中“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教学总原则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等也让教学无可适从。谁都知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核心是提高能力,但到底该如何做,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目前的教学普遍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考试为主导,几乎是背道而驰的。这并不是老师的主观故意,而是实际操作有很大的难度,并且在认识上也还有很大的误区。

2、考试指挥棒的干扰依然严重。

目前我们的教学可以围绕新课标尝试很多改革,但有一个束缚是无法摆脱的,那就是考试。所有的改革在考试面前是那么的脆弱,所有的呼喊在考试面前是那样的虚弱。应试教育围绕考试转已经不新鲜了,连常规教育(素质教育)也成了考试的附属品。整个教学过程成

了考试的演武场。由于对考试研究的深入、细致,以致教学中出现了专门为考试服务的模块——动辄以高考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全然不顾及语文教学的美感和情感熏陶。香港地区由于新的考试与现有教学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也没有明晰,旧考试对老师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对教学的影响依然积重难返。教学中体现“语文味”更是难上加难。

3、老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课堂教学的关键还在老师,不管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决定语文课堂的水平。一个综合素养全面的老师,他的课堂上总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总能站在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高度来组织课堂教学。相反,只能把语文课堂带进乏味的“战场”。而现实中高素养老师的严重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点,成了制约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成了“语文味”回归课堂的瓶颈。

三、还“语文味”于语文课的途径。

1、正确认知语文的性质和地位,去掉语文课过多的负荷。

新课标明确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香港中国语文教育课程宗旨和学习目标也明确阐述语文教育配合整体教育方向,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打好基础。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审美情感和听说读写、思维、审美能力等。

关于语文的性质和地位,两地的阐述是大同小异,都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文化积淀、审美情趣和语言品味能力,而这些正是“语文味”理念的核心。

由于我们目前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的负荷,使语文课已经变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综合知识课和无所不能的思想教育课,却从根本上削弱甚至取代了语文课应有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快感。长此以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何谈起,语文的地位也会日益式微。

2、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舍弃形而上学的教风。

语文教学是复杂的,但也是有规律的。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是要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切实架好从“语”到“文”、从“知”到“情”之间的桥梁;其次是尊重事物相互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规律,处理好局部与整体、思维与形象、人文与工具等关系;再次是尊重语文学习要有广阔的空间和严密的逻辑的规律,寻求语文学习最大的发展空间,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如果语文教学能够尊重这些规律,那么形式主义就不会有生存的土壤,语文教学就会回归到语文味浓郁的本真状态。

3、提高语文老师自身的修养,让诗意扎根课堂。

法国诗人荷尔德说:“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能否也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诗意地居住在校园中,享受着诗一般的教学,诗一般的生活呢?关键是提高语文老师自身的修养。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或者综合素养越高。那么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就会越高,语文味就会越浓,否则,语文教学将会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我相信,“语文味”回归语文课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课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