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现式写作初探
2009-06-10严久官
严久官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快。而当下不少语文教师都苦于学生的作文难以提高,特别是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大。原因无非是没灵感,没有写作素材等。写出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缺失作文应有的灵性。在这种困境下,一些教师致力于作文教学的探究,大力提倡个性化写作,“我手写我心”。有的学者也在倡导写作教学的生活化,如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就认为:“写作的根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生活之中。写作教学的根也须在生活中寻找。”①写作的灵感与素材源于生活,有所感才能有表达的需求。才能产生写作的动机。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尝试“自我发现式”写作实践,即在写作前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前理解,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从而以丰富的自我意识深化写作的进程。提升写作的水平。
一、学生的前理解:写作的切入点
前理解是指“读者理解之前由特定的历史所赋予的把握世界和自身的一种能力,包括理性、智性、感悟、意向、直觉和下意识等,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②学生在写作前就存在前理解,在面对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时,他必然会开启他的前理解,对作文题目或材料产生原初体验。如看到命题作文《青春在风中飘荡》时,学生就会在脑海里闪现出“风儿飘荡”的记忆与情感体验,然后面对“青春”一词,学生会在他的记忆中寻找很多与青春有关的情景。这些原初的情感体验的产生是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然后引发的记忆图式则成了写作素材的萌芽。因此,学生的写作离不开他固有的前理解的影响。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前理解就是要尊重学生对作文素材的原初体验。学生在平时的精神获取中往往缺乏个性化的视野,人云亦云,步人后尘。习惯于他人的评价,很少有自己的独立的观点。甚至在情感上也不珍视自我体验的独特性,拿别人情感体验的表述当作自己已经历过的体验。一句话,缺少自我精神发现。反映在写作中,往往用“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的语言来拼凑。如一写到“亲情”,就搬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的感情故事(不是不可写),惟独没有自己身边的细腻富有的情感体验,这类文章凸显高尚,但很难感人。写到“理想”,往往就呈现空洞的描绘,却把自己内心朴素的心愿丢弃了,发自内心的、渴望在未来实现的愿望难道不可以是“理想”!由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作一个真诚面对生活,真实面对自我的人。在对生活的感悟中不断积累体验,积淀为丰富的前理解(生活图式)。在具体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作文题目或材料的原初体验,在体验与表达中激活学生的前理解。如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很多学生面对话题,无从下手。不要急于研究话题的含义,而应先从材料人手,从童年的美丽与消逝的视角进入学生自我的“前理解”,学生就能产生对童年消逝往事的情感体验,形成表达的愿望。然后由自我的个体扩展到历史文化的消逝现象,在前理解的图式中串成几幅“消逝”的画面,演变为写作的素材。
二、自我对话:写作的深化途径
学生由前理解进入到写作状态后,还有写作的深化过程。而实现深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学生在写作中的自我对话。
教师往往注重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但在写作中。实际存在的对话却常常被忽视。其实。从根本上说,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自我的意识、情感及心理体验对话的过程。叶圣陶先生就认为,写就是用笔说。既然是“说”,就需要有“听众”。在作文文本形成之前,受听的对象当然是学生自我。在与自我的对话中,学生生成写作的主题意义,沿着意义的轨迹展开生活的联想,形成表达的意向团,最后使用书面语确定下来。同时,这一对话过程本质上又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在写作中,又一次地回归自我的经验世界,提取这一世界里的素材,用情感的体验来作评判。在感性的体悟与理性的认知中,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自我审视以及在审视中的自我发现。正是这种自我对话在心理层面上推动学生的写作进程,成为写作的内动力。
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作文话题作充分的自由联想。激励学生运用自我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将作文的话题与自我的经验世界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自我的言语世界里捕捉写作的灵感,转化为写作的片段,连缀成完整的文章。如在写0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时,可以在立意上自我对话:我对花的感受是什么?我从花中可以看到什么?从花和世界的对应关系中我能感悟到什么?然后进行自我经验中的对话:我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和发现吗?在我阅读的范围,我还能找出哪些类似的对应关系……这些联想一方面巩固与深化了立意,另一方面又锁定了写作的语言素材,待结构布局后就可以展开写作,用笔流露出自己的情思与哲理了。
究其质,“自我发现式”写作是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发现中进入写作,又将写作作为自我发现的精神满足。使写作不仅是应试需要,更是生活本身的需要。如此,方能真正回应叶老的再三告诫:“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