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细微处感受“老王”的人性美

2009-06-10王忠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安然三轮车杨绛

王忠敏

杨绛女士的作品《老王》记叙了一位最低层的劳动者——老王的形象。他的身体是残疾的,瞎了一只眼,还有夜盲症,孤身一人,孤苦伶仃;经济上,“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住在“塌败的小屋”里,营养不良,生活十分贫困;更重要的是他精神上极度孤独寂寞,他没能加人蹬三轮车的组织,是个“单干户”。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老王本就瞎了一只眼,在社会经验上又瞎了一只眼。在那样的年代,“组织”是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语词,它常常是内外、敌我、亲疏的界限,是又红又专和又黑又硬的分水岭。所以“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就是这样一位身无双亲,家无余财,一身多病,内心痛苦的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身上却放射出熠熠光彩,闪现出耀眼的光芒,照出了别人阴暗角落里灰色的灵魂。

他“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动作、行为,不就反映了老王的善良、厚道吗?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样一个批斗对象,有谁愿意,即使愿意,又有谁敢同这样一个“落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接触,更别说给他们以帮助,人人是唯恐避之而不及。一次钱钟书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就连杨绛女士自己都说是“烦老王送他上医院”,这个“烦”字,包含了多少心酸,多少无奈,多少恳切呀!杨绛女士一家,当时的处境可想而知。我们看看这位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是怎样做的呢?“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好一个“不要钱”,好一个“不大放心”,这是什么,这是人性的善良,这是人性的美。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这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我相信“人性善”的观点了。

在他重病时,作者写他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就这样一个将死之人还想着给“我”送“香油”。送“鸡蛋”,是表示感谢吗?是临死前的诀别吗?我们尽管去设想。在死亡临近时,他首先做的不是安然的等待死亡,而是去感谢他人,在他心里,别人总是显得更重要,自己不一定要死得安然。别人却一定要活得舒心,其内心之善、用心之诚、用情之真感天动地,难怪那一、二十个鸡蛋“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是怎样的人格美呀!

老王几乎什么都没有,他只有“人”。只有善良、美好的人性,这种源于“人”的力量,源于善良、美好的人性,使“我”“心里不安”。乃至几年后都时常需要反省,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啊!

猜你喜欢

安然三轮车杨绛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想变漂亮的三轮车
选择
选择
三轮车历险记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自行车与三轮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安然 筑梦远航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