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
2009-06-10韩少慧
韩少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人格培养,符合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它是学校德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可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要优化和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受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笔者就在新教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初中学生模仿力极强,如果学生能与一个品格高尚的语文教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人格培养一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圣人孔子讲求“仁、义、礼、智”,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辉煌;徐特立正直、忠诚、爱国,才在青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宏伟大志。从古至今,多少品德高尚的教育者感染着成千上万的学生,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拼搏,取得事业上的辉煌。
高尔基曾提出“文学即人学”的命题。语文教学必须起到对学生人格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作用。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材,他的宽广胸襟,谦虚美德;他的平等博爱,他的严谨治学,他的默默奉献精神,无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渗透给学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人示范,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理解和阅读,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二、强化美育熏陶,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新教材中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山川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学习《岳阳楼记》,学生沉醉于岳阳楼美丽、壮观的景观中,学习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在教学《醉翁亭记》时,让学生感受山川之美的同时,体会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学。(故都的秋)表现了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景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落寞,蕴涵其间的深沉的爱国之情无不感染着学生。
新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篇目中的人物形象更闪耀出忠于祖国、勤劳、认真、谦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思想。教师可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采用多种教法,诱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劳、谦逊的积极性格,就会促使学生对人生态度的改变,能正确正视自己。
三、深化情感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当代中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是家庭的“小皇帝”。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情感单纯而意志脆弱,经受挫折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语文课丰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要学生反复品读“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儿子,并艰难翻越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并分析这里面包含“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讨论明确了这是一种舔犊之情——拳拳的父爱。在上完这一课之后,我要学生联系自己在家庭中的切身体会,写一篇反映父母亲情的文章,学生普遍在文章中都写出父母如何关爱自己的事例,流露出要以优异的学业成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在教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我让学生领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时刻关心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跟近邻一样。这种不以时空限制的真挚友情,是一种高尚的朋友观。中学生尤其应效仿,而不应整天疲于交友而浪费大好的学习时间。
此外,我还重视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木兰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爱国主义教育好教材的教学,通过课文的诗句和感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的真挚感情,明确人生的职责和道德观,让健康而理性的光辉映射情感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