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典型如何出新意

2009-06-10职战新

新闻前哨 2009年12期
关键词:修路眼光典型

职战新 董 凡

瞬间新闻出彩,靠机遇;稳态新闻出彩,靠积累。《襄樊日报》荣获2008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65条隧道折射堰垭人科学发展眼光》,就是我们从宣传多年的老典型中发掘出来的“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闻。

堰垭村深居鄂西北大山之中,全村5个组,平均海拔1400多米。“房子建在岩坎上。猪子养在岩洞里”,是堰垭村早年恶劣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这里山高谷深,土地瘠薄。一年无霜期仅3个多月。全村群众被“四条梁予三条沟一条河”紧紧困在贫困线上。1995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劈山修路,开矿办电,改水建园,经济实力迅猛扩张。一个昔日的贫困村,经过不到10年的克难发展。就跻身全县十强村之列,目前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7500万元。年上交税费15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4500元。堰垭村党支部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村支书宦忠云也于2006年被评为年度感动襄樊人物,当选了市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堰垭村的变化很快被《襄樊日报》捕捉到,随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地市级、省级、中央级媒体曾多次大版面、大篇幅、全方位地报道了堰垭村的创业历程。从一穷二白到创业起步。从初尝失败到重新振作,从开山采矿到凿洞修路,从截水办电到开发旅游,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堰垭人战天斗地、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2008年9月,中央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全国各地迅速掀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各地新闻媒体在广泛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寻觅科学发展的典型。堰垭村虽然是先进典型,但我们总感到时代特色不鲜明,有一种该表达的意思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缺憾。

12月12日,我们得知该村出山公路的最后一条隧道,也是最长的一条隧道——自马沟隧道贯通。届时。该村用5年时间修建的由65条隧道组成的出山公路全部竣工。如何突破一般成就性报道模式,在科学发展观高度上做新闻呢?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保住万亩青山绿水,他们宁愿多花上千万元,不修盘山公路,而在悬崖峭壁上不畏艰险,开凿隧洞。这就是我们在这个老典型身上该表达而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主题。

回顾采写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要让老典型出新意:

一是要有政治敏感。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政治敏感,才能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及时抓住当前的报道重点,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中发掘主题重大的新闻。政治敏感来自哪里?来自不断的政治学习、理论积累,来自对党和政府工作的长期关注、细心观察与潜心思考。

二是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审视老典型。很多人认为,老典型经过反复挖掘、反复报道,该说的都说过,做不出新的东西来。可从这次报道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向被人忽略的老典型蕴含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只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重新审视他们。就常常能使“老树开花”——找到时代的闪光点。在寻找科学发展典型中,我们对过去报道过的老先进作了一次“回头看”,结果发现,他们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比如。过去在聚焦堰垭村巨变中,我们的眼光、笔墨集中在艰苦创业这个主题上,而对他们坚持科学发展的宝贵精神没有清晰地认识和挖掘,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开启了我们报道堰垭村的新思路,使堰垭村这个老典型焕发出新光彩,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是要讲究表现技巧。在《65条隧道折射堰垭人科学发展眼光》一文中。我们运用数字“说话”,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比如“保康县马桥镇堰垭村为了修建一条14公里的出山公路,耗资1400万元,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了65条隧道”“仅悬崖作业系人用的白棕绳就用了加万米”。运用描写手法,以使消息形象、生动、可读。比如“黄正元等4名村民赶上山哭诉……”“有的吊在绝壁上‘荡着秋千打炮眼,有的攀着木梯。颤颤悠悠运炸材”。适当引用话语,以使主题更加鲜明。比如“人们在感叹堰垭人气壮山河的愚公精神的同时。更为他们不惜‘血本保护原始森林的精神所折服”,“村支书宦忠云说:1000多万元对堰垭村是一个大数字,但它换来的是一个亿甚至10个亿都买不来的生态旅游资源”。

[主编点评]

牛顿与三棱镜

读罢此文,为作者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挖掘老典型的做法击节。由此想到梁衡先生的文章《把握准多棱镜的那一道棱》,文中说:“当年牛顿就用一把三棱镜对着门缝里的阳光翻转观看,突然发现了前人一直认为是白色的太阳光竟然有七种颜色。这就叫发现,就是创造,于无中见有,高人一筹。一个好记者,他手中的典型是一滴水,能照见阳光:一个更好的记者。他手中的典型是一把多棱镜,而且他知道应该对准并定格在哪一道棱,这样他就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光彩。”

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福克斯也认为:真正的报道潜藏于可见的事件之下,如果不是被有事业心、有想象力的记者引到公众面前,它决不会完全显现出来。这类报道不仅涉及事件本身或其他新闻。而且关乎记者的精力投入和观察敏锐。他来自于成功地“制造新闻”(made news)这一行为。

因此。65条隧道不仅折射出堰垭人科学发展的眼光。而且折射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像钻头一样深深钻入事物内核,了解事物的本质。

(晓潇)

【链接】

多投资1120万元护万亩森林平安65条隧道折射堰垭人科学发展眼光

本报讯(通讯员都正阳刘波记者职战新董凡)保康县马桥镇堰垭村为了修建一条14公里的出山公路,耗资1400万元,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了65条隧道。人们在感叹堰垭人气壮山河的愚公精神的同时,更为他们不惜“血本”保护原始森林的精神所折服。

12月12日,堰垭村最长的一条隧道——白马沟隧道贯通。至此,该村用了5年时间修建的由65条隧道群组成的出山公路已全线竣工。

堰垭村是保康县的高寒山村。平均海拔1400多米,一年无霜期只有3个多月,“房子建在岩坎上,猪子养在岩洞里”。恶劣生存环境使这里的村民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上世纪80年代末,得知山里藏着宝贝——磷矿,村民们喜出望外,凑钱到山外买回设备,肩挑背驮运进大山,开发磷矿资源。但是。由于不通公路,矿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此,村里决定开山修路。

2003年4月,堰垭公路工程指挥长饶昌华带着10多名技术人员在山上测量线路。黄正元等4名村民赶上山哭诉,如果修盘山公路,山上的原始森林将毁于一旦,这长在悬崖峭壁间的树,可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长成的啊!

当晚。村委会将饶昌华和技术人员请到办公室,询问有没有既能修路,又能保护原始森林的办法?饶昌华回答:“有!打隧道修路基本可以保证森林不受损害。但工程造价要增加1120多万元。”

第二天,在堰垭村党支部会上,村支书宦忠云说:“1000多万元对堰垭村是一个大数字。但它换来的是一个亿甚至10个亿都买不来的生态旅游资源。”

为了这片森林资源,堰垭人增加了1000多万元投入。仅悬崖作业系人用的白棕绳就用了20万米。在修白马沟至林川河丁家场的12.1公里公路中,由于大部分地方是“连猴子也爬不过去”的千仞峭壁,光测量就用了6个多月时间,测量费花去20多万元。修路所用的原材料全部是人工从15里外背到崖上的。修路现场,悬崖绝壁上爬满了人,27个班子同时作业,有的吊在绝壁上“荡着秋千”打炮眼。有的攀着木梯“颤颤悠悠”运炸材……

打隧道不仅保住了青山绿水,还凝聚了民心,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堰垭村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7500万元,年上交税费15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4500元。他们还准备将隧道公路建成一条景观路,将村里10多处景点串联起来。把生态村建成旅游村。

猜你喜欢

修路眼光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心态决定眼光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
修路
想着孩子的眼光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