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典型报道艺术化模式建构

2009-06-10陈会君胥琳佳

新闻前哨 2009年12期
关键词:铸就艺术化热血

陈会君 胥琳佳

[摘要]作为社会美德传承的需要,纸媒典型报道还会存在。创新是新闻之魂。纸媒典型报道如能借助艺术的表现方法,从戏剧、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在创新中建构纸媒典型报道艺术化模式,不失为纸媒典型报道的出路之一。

[关键词]纸媒典型报道艺术化模式

近年来。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日渐淡化成为业界不争的事实。加之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受众的注意力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趋势,纸媒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受到冲击,并不断弱化。

创新是新闻之魂。纸媒典型报道如能用艺术化的模式进行,避免简单的文字堆积和拼接,吸取艺术领域的体现元素,亦能增强文字的表现力,提升文章的感染力,达到吸引受众、感染受众、影响受众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典型报道传播效果日趋淡化的今天,纸媒艺术化建构典型报道已非常必要。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各界媒体针对“10.24”事件展开了一场典型报道的“新闻征战”。11月3日,《湖北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热血铸就生命之梯——记“10.24”长江舍己救人英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多读者评论称,看到报道后,压抑不住眼眶中的热泪,所有的感动与悲怆瞬间倾湿脸庞。笔者认为,此篇通讯之所以能在国内该群体报道的同类众多作品中打动人心,关键在于作者倾注真情,用创新的写作手法和饱含炽热情感的笔触。真实还原并艺术化建构了典型人物的报道。

一、纸媒典型报道艺术化模式建构的内涵及方式

艺术是自我主义现实化后对精神、行为、语言的表达与表现,电影、音乐、绘画、戏剧、表演等都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是没有界限的。汲取、借鉴别的艺术丰富自身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各类艺术中都可以看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文学与美术交融的典型例子。

典型报道艺术化模式就是指,在遵守基本新闻规律、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在写作手法、表现形式和文体结构上大胆创新。借用电影、音乐和绘画等表现手法,吸引游离纸媒典型报道的受众,用艺术化的新闻表现和情感冲击引起受众共鸣,提升典型报道的宣传效果。

第一,戏剧讲究叙事的独特性,用角色的安排来丰富故事的发展。本文在群体典型人物通讯中,开先河般地使用了复数第二人称“你们”,让人耳目一新,通篇文章以“你们”贯穿,也拉近了心与英雄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你们”的使用,将英雄、读者、作者三个角色融为其中,跳出了原有的单线型传播新闻事实的模式,因为“你们”,读者也站在其中,和整件新闻事实产生了“对话”,信息流在英雄、读者、作者之间交互流动,形成了一种多线型的信息流状态。不仅体例亲切,而且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这是使用第二人称丰富文章角色的艺术。

同时,本文避免了简单的铺陈直叙,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先是午夜祭奠英魂,然后将视角转入事发当日,再以时间为线索,从“生命之梯”开始层层推进。“倒叙加递进式”的叙事方式设置悬念,引人关注,环环相扣的事实陈述中,人的感情也逐步升华。

第二,电影依靠画面的组接来表现生活,在视觉方面有逼真、具体的长处,典型报道也讲究真实具体,“用事实说话”也可以换做“用画面说话”。而且。在西方典型人物的报道中,一直倡导“动态新闻思维”,其手法可以概括为:以英雄自身的行动说明英雄的高贵品质,以生动具体的细节使读者对记者所报道的一切深信不疑,以充满人情味的描写解释英雄行为的动机。

《热血铸就生命之梯》较好地运用了“动感思维”模式和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事情虽然发生在下午的14:20分,但作者从13时长江边一片祥和的秋日午后景色写起,一切平和、娴静,就像作者说的“谁也不知道危险在悄然逼近”。14:20分,危险降临,作者开始以时间“分”为截点,还原闪回的片段,将瞬间发生的事件“切片”成若干碎片,然后又把时间碎片的画面进行了拼接,还原再现现场纷繁复杂的景象,进而调动受众大脑的各种表象,报道引人入胜的效果正源自对受众想象力的挖掘。而且,文中没有任何感情的渲染和高大全式的描写,“实录”式的再现。让人对事实深信不疑,惋惜、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音乐艺术不能像电影和戏剧通过画面和叙事表现出明确的概念和思想。但它采用音律的组合和节奏的缓急展示内涵,力量往往更加强大。

《热血铸就生命之梯》主体部分的小标之下,都以群众谱写的挽歌、颂歌、诗词开篇,通过其他媒体听过这些歌曲的读者,旋律会随之在脑海中响起,伴随着文字的继续阅读,没有听过的读者,在简单、精辟、平仄有声的歌词中,也能体会到行文的唯美和精妙,感知英雄壮举带来的感动、惋惜和伤感。

更重要的是,整篇通讯在低回婉转的叙事之中,迂回穿插短句,笔者统计,文中2个以上四字词语连用的有9处、2个以上三字词语连用的有3处。平缓的叙事节奏中,伴随着英雄带来的震撼和感动,短句让力度随之加强,节奏走向强劲,慷慨激昂地展现了英雄的悲壮、无畏与崇高。

如,描绘到英雄沉入江底,不幸凋谢之后,作者连用三字、五字组成的短句:

“悲与喜、真与善、勇敢与无晨、伟大与崇高……

短短几分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撼山岳,动乾坤。”

英雄的悲壮在瞬间跃于纸上。

再如,英雄葬礼,作者这样写到:

“这是荆州千年古城史上最宏大最悲壮的葬礼!

泪飞如雨,天河决口,情动古城。

泪水完成了一次精神升华和灵魂洗礼。”

读到此处,节奏的加快让读者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第四,就绘画艺术而言,“存形莫善于画”。画家追求物形的逼真。但长期以来,无数画家在“神似”方面花费了更多的心血,白描、渲染、铺垫等各种手法被运用于绘画之中。众多文学作品借鉴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典型报道在不违背新闻注重事实的基础上,略带笔墨渲染场景、营造氛围,能增强文章的厚重之感。

作者选择在英雄“七日祭”的午夜探访新闻现场。并以“英魂对话”开篇:

“夜已央,星光熹微。摇曳的烛光下,你们的英魂仿佛在和记者进行对话——

茫茫天幕上闪烁的星星是你们明亮清澈的眼睛吗?

中天高悬的月亮是你们对人民洁白的忠诚吗?

大河奔流决然东去归海是你们义无反顾的步履吗?

秋水无言一遍遍轻抚大地是你们在拂去妈妈脸庞的泪花吗?……

子夜的钟声响起。”

他们虽然是英雄,但毕竟是19岁的孩子。探究过去的几年。他们在备战高考,再往前,只是懵懂的孩童时代。挖掘在长江大学的事迹,他们进入大学才50天。作为典型报道的需要,要让三位英雄的形象树立起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英雄的分量。

斯人已去,灵魂犹在。作者在进入文章主体之前,调用英雄离去的新闻现

场的各种静态元素,在山川之间与英魂“对话”,寥寥几笔的渲染和铺垫。衬托出三位逝去孩子的高大形象,引起了读者心底的共鸣。

在“对话”的铺垫中,英雄从对人民的忠诚中徐徐走来,之后的救人经过、英雄葬礼、众人缅怀顺理成章,呼之而出,巧妙自然。

第五,交响音画作为一种具有描写性或情节性的音乐艺术形式,注重通过旋律和配器进行描写和造型,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力度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表现因素,可以让听众在旋律中“看见和感知”音场中展现的活生生的画面,音和画的完美结合,带来的是更大的感染力和心灵震撼。

当英雄事迹、众人缅怀都展示给读者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兰幽香远》小标之中,读者已经随着文章节奏的攀升,对英雄充满无限敬意和赞叹。结尾时,作者笔锋回到事发2天后,英雄陈及时的父母在江边祭奠儿子的现场,原本对英雄高大的情怀再度缩到细微之处,清晰可见:“江水清漾,你与爸爸隔水相望、灵魂相拥”,一副父与子的悲伤画面催人泪下。爸爸在江中打捞起一块石头,“捧石入怀,深情地呼唤你:‘儿子,回来吧!”一声呼唤,划破悲伤画面——画面与悲怆呼唤交织的音画,读者的情感被再一次震动。

接着是整个通讯的点睛之笔——

“在那个感天动地的时刻后,因为你们,让世人重新审视这条河流。

这是一条滥觞文明的河流:

这是一条孕育传奇的河流:

而现在,这是一条有英魂的河流:

在这个静静的小江湾里,你们用热血铸就生命之梯,感动了中国,为这条民族母亲河留下了新的史诗,新的传奇!”

感情浓烈的排比、张扬的情感中凝练的主题喷薄而出。从“灵魂之石”到“长江之魂”,在交响音画般的呈现中,完成了从个人崇高伟大的灵魂到中华民族千年民族之魂的升华。

二、纸媒典型报道艺术化模式建构的有效性

《热血铸就生命之梯》发出后,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

在英雄辈出的大学——大学生舍己救人英雄群体的母校长江大学,师生在电话中说。同学一边读报一边流泪,有的读不下去了换同学继续读,又哽咽失声。该校政法学院副院长陈札旺说:连日来。他都沉浸在《热血铸就生命之梯》带给他的感染之中,通讯写得很好,催人泪下,透过文字,一次次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精神的伟岸。

“长江大学十几名大学生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我从一开始就感动着。说实话,不为别的,只为他们年轻,他们和我儿子一样,拥有‘90后的花样年华。但读了11月3日湖北日报头版发表的《热血铸就生命之梯》长篇通讯后,我的感动终于达到了沸点,终于大声地哭了出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袁福国说:“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时间为人们截取了最美的一瞬,如一现的昙花、划过天际的流星。通讯作者用慢镜头回放的方式,让我们再次见证了3名大学生生命最后的瞬间,尤其是最后几分钟的悲壮图景。正像文章中说的,短短几分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撼山岳。动乾坤。”

台湾导游、南华大学硕士崔静萍也认为。这是一篇夹叙夹议,令人动容的文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远在新西兰的华人在《湖北日报》电子版上看到了这篇记述祖国感人群体的长篇通讯,大家打印下来争相传阅。“虽然身处海外,相距万里,但英雄的义举在你们细腻的笔触下,仿佛‘生命之梯真实场景重现,再次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心灵:在你们的笔下,救人牺牲群体仿佛又活过来了,精确到分的切片式描写。让英雄们一个个活灵活现,真实丰满。我给出的评价是感情丰沛,气势磅礴。全面丰满,沁人心田!”这是新西兰基督城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新西兰信报(New Zealand messenger)社长、总编辑王浩看完本报长篇通讯《热血铸就生命之梯》之后说的一席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宇碹说,最初,对结梯救人事件仅停留在感动的层面上,当看到《湖北日报》对该事件所做的报道,我再也压抑不住眼眶中的热泪,所有的感动与悲怆瞬间倾湿我脸庞。通讯《热血铸就生命之梯》中,“英魂对话、生命之梯、情动古城、霹雳颂歌、兰幽香远、长江之魂”,每一个标题都是从事实与情感中最贴切的提炼,文章不仅梳理了事件发展的始末,更是在此基础上将升华的情感用最唯美的诗来表达,震撼每位读者心灵,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英雄情结,树立了时代的道德和精神坐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台湾籍博士生林姿蓉说,“当读到《热血铸就生命之梯》18人梯时的情境时。眼泪便再也止不住了,此种融合现代诗、散文式的报道手法,巧妙、深刻地将此悲壮事件,以及各方、各角色的浓烈情感,交叉描写。表述得相当完整,令人无不动容,我看两次。哭了两次!”

百度员工文杉在给报社的电子邮件中说,“10.24事件发生后,一直在关注湖北日报的报道。《热血铸就生命之梯》让我饱含热泪,印象深刻。倒叙式的开篇——夜幕下与英灵对话,一下子触动人心,为英雄壮举感动的同时,更赞叹记者午夜探访新闻现场的创新精神。通篇小标之下都以诗歌开篇。对繁多的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安排,结构整齐,令人赞叹作者对新闻事件的驾驭能力。”

丝宝集团员工王庭超在题为“生命之梯的力量与震撼”的电子邮件中说:《热血铸就生命之梯》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壮举和舍己救人的精神进行了诠释,让人看到了一个立体的群体英雄脸谱。在人们眼里,“链”和“梯”都是坚硬的实物,是力量的代表。当人形成链、搭成梯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力量,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宁波市港航管理局新闻中心副主任宋兵以“感动,在生命的厚度之上”为题给作者发来电子邮件。他说,作为身在异乡的湖北人,我一直关注着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个年轻人的感人事迹。事实上,我已经不记得我有多长时间没有被感动过了。但在今天读完你们的报道。我的感动再次被激活……其实,我们真的需要这份感动:为生命的伟大感动,为舍身救人的壮举感动,更为奉献精神的延续感动。

他说,“还有另一份感动默默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湖北日报的记者,用他们的眼睛,用他们的心灵,尽情抒写着对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的感动,记者用他们的爱,用他们从这三个年轻生命获取的感动,为身在事件发生地之外的我们传递着感动,这份感动同样感动。”

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此次英雄事件中,纸媒无法做到网络的快速,也无法达到电视画面的动容,比传播速度无法企及,比新闻事实,在传播媒介发达的时代,也难以做到“独此一家”。文字也有着自身的魅力和艺术,在这个时候,如能汲取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精华,比精致、比内涵、比深度、比情感、比艺术感染力。则能有效地夺回受众的心。《热血铸就生命之梯》带来的强烈反响,证明了纸媒建构典型报道的有效性。

三、运用艺术化模式建构典型报道是出路之一

典型报道日趋被受众排斥、传播效果逐渐淡化;纸媒遭遇新媒体的冲击,所以。纸媒的典型报道更是“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艺术化模式建构典型报道不失为纸媒典型报道的出路之一:借鉴戏剧的多线型信息流模式和叙事结构、借鉴电影的实录式或蒙太奇表现手法、借鉴音乐音律节奏的巧妙安排、借鉴绘画铺陈渲染的承托方式、借鉴交响音画还原的声画立体造型。都属于典型报道艺术化模式建构的有效维度。

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一门艺术向另一门艺术的方法上的借用。只有在所借用的方法不是肤浅地而是本质地被运用时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所以,典型报道在进行艺术化模式表现的时候,首先不能偏离新闻自己的本质,一切表现要建立在“用事实说话”、“客观真实报道”的基础上;其次,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本质上是服务于典型报道的总目标——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内涵的解读、思想的诠释、精神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说,《热血铸就生命之梯》是一篇重大群体典型报道中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成功之作。

猜你喜欢

铸就艺术化热血
千锤百炼,铸就十佳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热血的楠楠
竭诚铸就返乡创业路
中国蓝9周年 一起热血一起燃
热血少女
有哭有笑的《热血尖兵》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拐一下弯,就能铸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