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记者郭超人在新闻史上的烙印

2009-06-10叶同春黄芙蓉

新闻前哨 2009年12期

邓 涛 叶同春 黄芙蓉

【编者按】为弘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促进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11月19至20日,郭超人新闻作品研讨会在武汉进行。此次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记协、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举办。本刊特刊发《名记者郭超人在新闻史上的烙印》和《郭超人故乡寻访记》两篇文章,以表达对郭老的怀念。

一代名记者郭超人出自荆楚广袤大地。长成中华新闻栋梁

一代名记者郭超人(1934.10~2000.6)生于湖北广济县(现武穴市),出自荆楚广袤大地,长成中华新闻栋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上,堪称时代先锋,记者楷模。本文所追溯的,乃郭超人在新闻史上的烙印,所谓烙印即“不易磨灭的痕迹”与“深刻地留下印象”。其新闻实践业绩、关于新闻事业的思考等,内中有不少新闻的真谛。

1956年郭超人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西藏做驻站记者。历任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总社秘书长、副社长等职。1992年郭超人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他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2000年6月15日郭超人在工作岗位上病逝。

2007年11月初,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甘惜分老先生在接受中华新闻传媒网记者专访时说:“我最得意的学生是郭超人,可惜后来英年早逝了。他毕业时,我让他当我的助教,他不干,他要到基层去。”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因为基层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宣传真理,是郭超人矢志不渝的信念。44年的新闻生涯中,他颂扬了亿万人民在驯水的征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记录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庄严一幕,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

郭超人写下的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为《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非洲笔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风云,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显示了长久的生命力。他的新闻论著《喉舌论》,凝结着他1983年走上新华社领导岗位后。对党的新闻工作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通讯社实践的思考与探索。作为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负责人。郭超人曾任第九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他对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闻新秩序提出了一系列创见。

在西藏工作的十余年间,郭超人用笔愤怒控诉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热情讴歌西藏人民的新生

在西藏工作的十余年间,郭超人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写过一系列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报告文学,愤怒控诉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热情讴歌西藏人民的新生,在思想深度、写作技巧方面,深受读者好评。1960年和1964年。他两次随国家登山队,胜利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玛峰的报道任务。采写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山中的日日夜夜》和《希夏邦玛征服记》,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从北坡集体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人类首次战胜珠峰北坡天险。随队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郭超人、景家栋登上了海拔6600米高度,创造了中外记者采访登山运动史的新纪录。郭超人写的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为《人民日报》及许多报纸刊载,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是当时关于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的重要报道。郭文写出了中国登山队在党的领导下。敢于压倒一切困难,无高不可攀这一时代主题,歌颂了登山英雄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郭超人的名字随着《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而闻名全国,当年他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记者。

当时记者常驻的登山队大本营,设在海拔5100多米的高山上。有些采访活动需要在海拔6000多米的冰天雪地里进行。在这种条件下。不要说采访写稿,就是坚持正常的饮食起居也是很艰难的。由于高山严重缺氧。长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甚至全身肿胀。《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笔者注:系《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部分)一文,访问的时间虽然只花了两个小时。但郭超人事前的准备却花了四个多小时,他阅读了大量资料,研究突击顶峰的计划。拟定详尽采访提纲,把报道中所需材料和细节列成二十多个小问题,逐条请被采访的队员们回答。在突击顶峰前后的两个星期中。白天开会、访问和看材料,写作时间只能放在夜晚。郭超人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深夜,而白天睡眠又很难保证,因此有时不得不每隔四个小时吃一次“咖啡因”片提神。“坚持就是胜利!”具有坚强不屈意志的郭超人“到底坚持下来了”。

在《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的字里行间,融汇着郭超人炽热而真实的感情,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一种旺盛的革命激情!1960年9月24日,西藏体育运动委员会把国家三级登山运动员称号授予新华社文字记者郭超人、景家栋和摄影记者陈宗烈。并把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奖状和登山运动纪念章授予了他们。

郭超人坚信,自觉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是一个记者在复杂纷繁的社会斗争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1962年郭超人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报道中。以新闻特写和现场目击记的形式,反映这场边境冲突的真相,向国际社会传递正义之声,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郭超人后来在自己的作品选中写道:只要中印两国人民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友好相处,即使我的那些报道永远从历史上消失,我也会感到由衷的快慰。但是,以史为镜,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愿喜马拉雅山那边的政治家们不要忘记历史!

1970年以后,郭超人在陕西、四川等地对社会各领域进行系统的专题调查,撰写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内参《安康调查》,这篇写于陕西的长文对“农业学大寨”中的极“左”倾向和形式主义进行大胆揭露,内参受到当时刚刚复出主持工作的小平同志的批示。粉碎“四人帮”以后,郭超人在四川农村进行的调查《扫除唯心的阶级估量》,深刻批判林彪“四人帮”在农村工作上唯心的阶级估量,因对农村阶级状况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故而为思想理论界关注。我们党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党中央曾多次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国无产阶级记者的优良传统之一便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坚决反对‘客里空”;发扬调查研究的作风,对于新闻记者搞好报道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名记者的郭超人,身体力行调查研究,是他一贯的作风。在郭超人从事新闻工作的数十年中,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社会调查

和专题调查,占去大量时间。他坚信,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自觉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对认识社会、把握时代能产生极为有益的作用,其不仅是产生新闻报道的有效措施,更重要的是一种党性锻炼和加速自己成长的根本途径,是一个记者在复杂纷繁的社会斗争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1974年是郭超人的又一个“丰收年”,当年国庆期间隆重推出一篇近万字的长篇通讯《驯水记》,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为写作这篇全面反映我国水利建设成就的通讯,他自仲夏始、在两个多月的日夜里,跑了大半个中国,参观了几十个不同类型的水利建设工程,访问了上百个长期战斗在驯水第一线的英雄模范人物,记录了几十万字关于我国古往今来水利建设方面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挥就《驯水记》。《驯水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在建国25年来。从事水利建设的丰硕成果,真心实意地歌颂了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主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当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以后,在大自然的任何灾害面前决不再当奴隶”。该通讯名作对“四人帮”全盘否定“文革”前17年的倒行逆施作了有力的回答,被人称为是“史诗般的作品”。

在24年的新闻实践中,郭超人显示出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

1981年1月25日,北京时间9点18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经过两个多月的审讯以后,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10名主犯进行终审判决。翌日,署名穆青、郭超人、陆拂为的长篇政论式通讯《历史的审判》向全国全世界播发。这篇大稿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和政论为一体,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把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幕悲剧撕开来,淋漓尽致地剖析在世人面前,人称“法庭外的起诉书”;其传播影响力巨大,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之震撼!从一开始,穆青就为这篇通讯定位说:大通讯要把审判现场与罪行结合起来,要有历史的大跨度,立意要高,它不仅是对林彪、“四人帮”的审判,而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审判和否定!无疑,这是一篇具有挑战性的稿子。郭超人、陆拂为踌躇满志。在这一攻坚战的人选上,穆青显示了他知人善用的领导智慧,他之所以选中这两位记者,自有主见。郭超人此时是四川分社的记者,在24年的新闻实践中,郭超人已经显示出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这正是眼下撰写《历史的审判》所特别需要的。1999年12月,郭超人在回忆这篇稿件时说,《历史的审判》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通讯评价之高出乎意料,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一定深度的思想内容。当时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尚未公布,各阶层群众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和需要澄清的糊涂观念。《历史的审判》恰恰在一定深度上正确地回答这些为千百万群众正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因而受到读者欢迎。

此前由郭超人独撰的新闻特写《在被告席上》(新华社北京1980年11月21日电)主题重大,观察细致,刻画传神,详细得当,列为名篇,当之无愧。特写在记录江青反革命集团受审重大事件中,撷选被告席这个特殊场景,运用白描手法较为细腻地刻画出10名历史罪人的丑恶嘴脸;似一幅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现场描摹,再现了被告席上曾经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被告人的丑态。作品标题意味深长,材料详略得当。详写10名主犯,略写庄严审判。在10名主犯的刻画上又区分详略。该精品特写的可读与耐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和驾驭文字的高超技巧。

此后,郭超人的记者生涯因担负新华社领导重任而扩展至新天地,视野和笔触逐步遍及全球——他于2000年出版的《非洲笔记》记录了非洲大陆的进步、非洲人民的心声和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深切关注。

郭超人著的《喉舌论》,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上一部有分量的新闻理论专著

在新闻业务名家梁衡先生看来,一个有成就的名记者要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作;2,熟悉某一领域的报道并有权威性。所谓资深记者;3,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4,有一本以上的专著。这便是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郭超人著的《喉舌论》,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上一部有分量的新闻理论专著,系作者在1983年至1997年15年中,于新华社领导岗位上部分讲话稿、文稿汇编而成的文集,全书45万字,1997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喉舌论》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新闻事业、新闻报道。含讲话稿文稿45篇;下篇系队伍建设、经营管理,有讲话稿文稿29篇。这些文稿的内容包括:

——关于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1983年3月18日,郭超人在新华社国内分社社长会议上宣布,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正式批准的新华社党组的报告,从现在(1983年)起,新华社面临的任务,是要为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而努力奋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96年郭超人总结出建设具中国特色世界性通讯社的八条原则。

——关于记者成才。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一个好记者?郭超人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一个好记者。唯有大多数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

——关于内参报道的基本方针。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务必开创内参报道的新局面。郭超人强调,必须继续贯彻党中央关于内参报道的基本方针和执行有关规定;内参报道从原则上讲,不应有什么禁区。重要情况、重大动向都应该反映上来。对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参考消息》的要求。该报的定位是纵观国际风云,博采各国信息;这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换个角度看世界的产物。郭超人指出:如果说《参考消息》的出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闻宣传工作上一种伟大的创举的话,那么它的扩大发行,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事业充满信心的表现。

——关于探索通讯社工作客观规律。郭超人认为,通讯社是一切新闻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新闻信息之源,它主要通过为其他新闻媒体提供广泛、优质的服务,发挥引导舆论的重大作用;通讯社总是力求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扩大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提高通信传输速度,在通信技术建设上总要走在其他新闻媒体的前面;通讯社的新闻信息不仅数量大,品种多,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意义,同时从内容到形式又要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