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担心中资被力拓案吓走
2009-06-09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李 渊 本报记者 段聪聪 本报特约记者 刘雅芳
中铝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的努力虽已宣告失败,然而整个事情却余波未平。澳大利亚媒体在分析交易失败原因的同时,对中国今后是否会继续在澳大利亚投资表示担忧;还有媒体将矛头指向了必和必拓与力拓的合作,认为这不利于整个铁矿石产业的发展;更多的媒体则是由此引申开来,指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上的得失。
澳大利亚担心中国不再去投资
澳大利亚《时代》报的一篇评论悲观地认为,力拓与中铝交易的终止恐怕会影响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投资合作。文章说,这场历时2年的争夺将永远不会是零和游戏,没人能从这笔交易中全身而退。中国企业的领导层会认为澳大利亚对中国投资的反应是混乱、缺乏原则和歧视性的。该文章援引中国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既然中国不是第一选择,既然澳大利亚给我们设置障碍,态度摇摆,那么中国企业将进行重新评估。”
美国《时代》周刊也评论说,力拓抛弃中铝还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资金将会流向哪里?中国在加强国内投资的同时,还会继续向海外投资,但显然他们更愿意去受欢迎的地方。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表示澳大利亚仍会向所有投资者打开大门,但中国是否还会对澳大利亚感兴趣则是另外一回事。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失败后,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采访时说,他的公司对海外投资仍有兴趣,但被问到对北美是否兴趣时,他只说简单地说:“没有。”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失败的重演
在分析交易失败的原因时,《时代》周刊认为,中国提出投资力拓时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几乎跌至最低,力拓急需现金注入来冲抵近400亿美元的债务。如今,矿产价格已经反弹,力拓公司的资金已经不再那么紧张。澳大利亚独立研究机构“股票资源”经理克雷格海德说:“力拓股东最大的不满在于这笔交易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商讨的,可最近几个月的市场表现证明形势变得越来越好,当时被认为是双赢的交易现在被认为是中铝占便宜、力拓吃亏。”法新社也评论说,去年2月,当中铝像个白马骑士一样出现在正被债务搞得焦头烂额的力拓面前时,力拓曾经欣喜地欢呼。那时全球的原材料市场正糟糕得一塌糊涂。但是当原材料行情刚刚抬头,力拓就将中铝一脚踢开,转而投向必和必拓。
但观察人士大多认为,交易失败有澳大利亚政府官员故意拖延和右翼反对的原因,甚至有媒体称,中铝在力拓交易上的失败实际上是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交易流产的一次重演。法新社援引澳中商会发言人邓肯·卡德尔的话说,澳大利亚官员迟迟不做决定,将中铝投资案拖延了3个月的时间,这可能是导致交易最终失败的原因。澳大利亚报纸也报道说,政府官员曾经敦促力拓考虑其他企业,称与中铝合作恐怕会让他们在政治上有麻烦。澳大利亚贝尔·波特证券公司的分析师金伯表示,中国人一定很困惑,他们选择力拓纯粹是出于对(原材料)供应的担忧,但却被认为是别有目的。
力拓联手必和必拓遇反对声浪
《华尔街日报》的分析说,如果说中铝收购力拓失败给了中国一击,那力拓与必和必拓的再次联手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意味着中国的钢铁公司将会支付比预想要高得多的价格购买澳大利亚铁矿石。因为一旦两家合并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将会控制40%以上的铁矿石海运贸易,从而在铁矿石讨价还价上处于更有利的位置。然而这一交易也引发了很大争议。去年必和必拓拟敌意收购力拓未遂,当时即是遭到了各国钢铁协会的反垄断指责。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时报》8日报道说,欧洲钢铁工业联盟对力拓与必和必拓联盟的消息迅速做出强烈反应,声称两强合作将会让他们操纵铁矿石的世界价格,要求欧盟委员会对此进行干预。世界钢铁协会也认为,澳大利亚的两家矿业巨头要有理由让客户和监督机构相信,他们的联合企业将只会影响产量而不会让他们操纵全球价格。该协会负责人克里斯莫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出这一联合企业有什么公共利益,我们再次要求监督机构严肃审查对未来价格的影响以及铁矿石的竞争环境。”
分析大多认为,必和必拓是此次事件中“最明显的赢家”。必和必拓一直希望兼并力拓,打造世界上矿业公司的巨无霸。但澳大利亚《时代》报评论说,必和必拓虽然采取了灵活和严格的手段来钓鱼,但是它这么做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污染了它所在的这个水池。
中国要吸取“痛苦的教训”
英国《金融时报》7日评论说,交易的失败是对中国自尊心的严重打击,但中国应该从中接受“痛苦的教训”。中国公司全球扩展速度太快,几乎没有经历过西方式采购形式下残酷现实的实践。这次交易最终失败是中国大型企业进入全球经济领域的长征途中的一个挫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家国际经验的欠缺。这个195亿美元的交易是今年2月份提出来的,当时是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中铝公司应该更富侵略性地利用自己的优势一举签订最终协议,而不是给力拓公司寻求其他选择的时间。在过去的4个月里,力拓的股票价格翻了一番,让它有机会同时脚踏两只船——公开跟中铝谈判而又秘密与必和必拓接触成立一个联合企业。如今的中铝公司处境要比力拓艰难得多,中铝要么购买力拓的证券获得短期利润,要么放弃其在力拓的股份作为报复,当然,还有另外的选择,那就是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以及一些小型矿业公司合作。而中国的其他公司必须对全球采购或投资有一个彻底的理解,或者通过更了解内情的西方私营金融机构以更加秘密的方式进行。
澳大利亚《时代》报也详细分析了中国公司在此次收购中的失误。文章说,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比中铝公司更适合出面进行交易,中铝国有企业的身份在中国可以赢得政策支持,但是在澳大利亚却很难落地。文章认为,中铝与力拓的交易失败证明这样的投资合作无论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还是对于中国来说都太早、太快了。中国国内一些人一直在推动自己的国家成为全球体系的一个股东,但这个体系是按照国际规则运转的。跟踪中国海外投资活动的美国专家、华盛顿经济战略研究所的研究部主任本·卡林纳博士说,中国在这方面面临比西方同行更大的挑战。首先西方社会对中国企业与政府的密切关系和战略意图感到不安;其次中国企业并购以后的整合能力受到质疑。《时代》报认为,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很可能使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