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指数描述中国增长轨迹
2009-06-09
英国《泰晤士报》6月8日文章,原题:尽管又小又不入流,但其实是美丽的 在梁旭(音)的店铺里,左面墙上挂着一段裱过的《可兰经》诗文和一幅麦加的油画。右面墙上挂着毗湿奴神像,边上放着3个不同大小的十字架及安详的佛像,这些看上去显得不伦不类。当一名罗马尼亚客户走进铺子时,眉开眼笑的梁从椅子上起来,露出杂乱的后墙及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她说,这些小东西在意大利非常走俏。
很少有地方比义乌更能恰如其分地说明中国的商贸雄心。梁以及其他在义乌庞大的国际小商品市场卖货的3万批发商,对自己这种不伦不类的多宗教安排方式是否会冒犯或吸引这位罗马尼亚人不感兴趣。她的任务是获得成千上万的《最后的晚餐》订单,这样30英里外的工厂就能不停地生产并把它们运到西方。
其他店主追求的是类似目标,产品包括从真空清洁器、圣诞饰物到浴盆、长筒靴和剃须膏等可以想到的几乎一切产品。他们奉行的原则不是客户总是对的,而是客户总是所有人。最重要的是,这些商品的目的地不是沃尔玛、家乐福,而是数以百万计的新兴市场的小店和商人,这些市场的购买力巨大且日渐增长。
眼下,义乌国际商贸城显得有点冷清。全球复苏艰难和欧美消费低迷带来了不利影响。但义乌仍是一种虔诚的重商信仰——世界永远无法摆脱对廉价商品的胃口——的至圣之地。所有商品都很便宜,但更重要的是,质量未必都糟糕。买主们说,义乌的商品质量一直在不断改善。在一个充斥仿冒品的国家,这或许很难理解,但随着中国的贸易触角四处延伸,需求的质量与数量在同步上升。
有关中国与发展中世界的紧密联系说得不少了,但在引人关注的大宗交易背后,是那些规模更小、数量远远更多的联系,它们是通过始于义乌、终于巴西的夜市或也门露天市场的小规模交易形成的。这种微型贸易,特别是与中东的,在中国谋求全球影响力方面或许起到关键作用。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本·辛芬多弗表示,在当前有利的全球背景下,义乌市场坐镇新丝绸之路的东端。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东的贸易线可能很快具有巨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意义。
这种重要性的上升现在可以得到衡量。成千上百义乌商贩的每日交易量会汇聚成“义乌指数”,它反映的是世界上最大批发市场的小商品流量,并记录着“中国制造”品牌的档次和质量上升的轨迹。
单是最近几周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2007到2008年与油价同居于高位的义乌指数,随着世界经济恐慌急剧下滑。但在过去6周里,随着北京经济刺激一揽子方案开始奏效以及新兴市场消费者恢复活力,该指数有所上扬。
当义乌指数开始真正更强劲上升时,其轨迹将描述中国的全球增长。这同样可以用来描述中国崛起为一个地缘政治大国的轨迹。义乌及其客户以及数量惊人的商品所承载的要远远多于外界现在对它的看法,它是贸易的新世界秩序的诞生地。▲(作者利奥·刘易斯,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