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009-06-08崔寅
崔 寅
[摘 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阐述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教育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大学生既有改变自然世界之知识,又具有“心灵自我唤醒能力”,在个体生命中达成“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追求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所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使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学校教育模式、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学生自身个性等的长期作用,个体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文化素质方面,大学生还存在着文化素养贫乏、道德意识单薄、理想人格失衡等现象,这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也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单纯地弥补高中文理分科制造的知识缺陷,也不能以常规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而应使知识、技艺和各种事物、活动的感受一起内化为素质,发挥各种教育形式的共同育人功能,在教学、管理、及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多个环节和层面加以渗透,来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文化素质不能纯粹以自然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靠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和提高,尽管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有效性,但它常常伴随着盲目性和非系统性,通过现实生活的教训而感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则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以科学而系统的课程体系为支撑,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来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第一,要改变教育模式。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多,基础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等问题,这就造成培养出的人才类型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所以在课程改革方面,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扩大基础课,重基础,淡专业,具体而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必须有涵盖文、史、哲、经、法、艺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各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建多学科交叉的高校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所需要的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持。第二,扩大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可以通过辅修、专科培训等办法,在不增加过多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接受更多的培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以体现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及现代科学的发展态势。强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和探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知识基础。
2.增强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教师是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导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在教学和带领学生搞科研时进行这种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影响,原复旦大学著名的老校长李登辉曾说过:“教师除了知识传授以外,对于学生性情之陶冶,应当负大部责任。要造成忠实的学生,先就该做忠实的教员。”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应是“人师”,他不仅以其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而且通过其无意识的言行流露出来的对待学问、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以及对待具体的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责任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与学生文化素养能否提高直接相关,因此,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落实到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必然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责任感,通过教学和科研,通过教学科研之外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他的所言所行等各方面的影响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文化素养于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在一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自身努力和环境熏陶。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对广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情感的导向作用、行为规范的制约作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促进作用,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可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园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的建设可以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教育功能;建立科学健全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利的约束,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指向、行为方式。因此,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确立职业意识、创造意识,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目的。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受到陶冶。作为组织者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良好活动积极支持,大力宣传,启迪学生思想,陶冶情操;通过改善教学、实验设备、补充图书资料,使学生接触先进科学技术,使学生增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紧迫感。培养科学精神,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大学精神[M]. 上海: 文汇出版
社,2006.
[2]沈壮海.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德育[J].
思想·理论·教育,2002,(7).
[3]潘懋元. 试论素质教育[J] . 教育评论,
1997,(5).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