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罗素《教育与美好人生》

2009-06-08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私欲罗素公正

佚 名

最近读了罗素的《教育与美好人生》,也许作者是哲学家的缘故,书中内容架构十分严密,观点论据层层相扣,一般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些费解。虽然是一本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教育书籍,但书中很多教育现象如今仍旧存在且被验证,可见作者思想的前瞻性。书中浓缩了他的教育研究心得、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和对现实中各种教育成败得失的认识等。罗素声称,本书主要是为家长而写的。以下介绍书中的主要观点。

一、习惯。罗素认为,儿童生来即非“善”,也非“恶”,只有反射特性和一些本能,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才形成或好或坏的习惯。儿童本性在人生起始阶段具有难以置信的可塑性,向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主要取决于养育者的智慧。所以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一开始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因为每个坏习惯都会阻碍以后好习惯的养成。不仅如此,幼儿阶段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几乎像人的自然天性一样根深蒂固,影响人的一生。

二、恐惧。在儿童教育中,使他们对危险的事物有合理的理解是必要的,但无端的恐惧则大可不必。无论是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惧怕都应该逐渐克服,因为长期的恐惧会养成儿童怯弱的性格,并且会泯灭儿童的好奇心,对其智慧的发展极为不利。要消除儿童的恐惧,父母要树立无所畏惧的榜样;设法让儿童了解神秘事物的真相;对儿童的小病小灾不要过分流露出同情,培养其忍耐苦痛而不怨天尤人的习惯。

三、公正。在儿童教育中,公正是应当努力培养的品质。不宜用空洞的说教方式来灌输公正的观念,并压抑私欲,否则只会使私欲进入潜意识,并产生扭曲的效果。儿童应该有伴侣,因为真正的公正教育只有在儿童聚集时才能施行。要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明白,坚持公正的原则最终能使大家受益。罗素认为,所有的道德教育必须是直接的和具体的,必须在自然形成的情境中进行。

四、奖惩。教育离不开奖励和惩罚,但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奖励和惩罚都不应该采用比较的方式。例如不应对一个孩子说:“你做得比某某好。”或者说:“某某表现很好。”因为前者产生藐视,后者产生怨恨。第二,多夸奖,少惩罚。惩罚要谨慎,要因人而异,不宜体罚。第三,对于普通的事不宜夸奖,只有经过努力,在勇气或技能上有所进步,或克服私欲,表现美德时,才可予以奖励。主要的动机应当永远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或理解,对于受夸奖的愉快的渴望只应当成为次要的动机。

五、爱心。爱是良好品性的精髓。爱和知识是正确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爱有很多种。就亲子之爱而言,正确的爱应当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爱不能作为一种义务而存在,告诉孩子应该爱父母完全是徒劳之举。父母不能强求亲子之爱的回报。有些在爱情上失意的成人试图通过亲子之爱来得到补偿,这就更加不幸。因为这会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六、智力。培养孩子的“智力美德”是智力进步的先决条件。“智力美德”主要包括好奇心、虚心、耐心、勤勉、专心、精细和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其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而且目标正确,其余的品性便会随之而来。因此,要鼓励儿童将一切问题看成是悬而未决的,都可以争论,任何见解都可能被抛弃。应当培养一种知识上的探险意识,理 解疑难问题会使人感到振奋和愉快。要尽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使教育变苦事为乐事的秘诀之一。但罗素强调,真正完善的教育不可能自始至终都是有趣的,无论人们如何渴望了解某个学科,其中某些部分肯定是枯燥无味的,关键是必须对学生讲明这些枯燥部分的重要性。这样,为了长远的利益,他们愿意刻苦勤勉,自觉接受严格的训练。现代教育的危险在于一味提倡愉快教育,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旧式的严格训练。

(摘自《读书 感悟》)

E-mail:hit790205@163.com

编辑/张烨

猜你喜欢

私欲罗素公正
罗素悖论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迟到的公正
回声
公正赔偿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非常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