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功能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2009-06-08陈良彬
陈良彬
历史学并不能像许多应用学科那样,直接适用于生产领域,从而取得经济效益,但中学教育仍然重视历史教学,其主要原因在于看重历史学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历史学的功能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功能,二是借鉴功能,三是教育功能。其中,认识功能是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历史知识,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才可能成为现实。教育功能是核心,是历史学认知功能和借鉴功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历史学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潜移默化而不是直接明显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历史学本身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即在历史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
一、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它的渊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就中学教育的学科体系而言,历史学可以为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学科诸如语文、政治等提供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因此可以说,历史知识是一个基本素养问题,历史知识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
历史学认识功能的发挥借助于历史知识的客观与精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是历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认识功能的基础,只有通过求真,尽量做到接近历史的真实,其认识才会有效和有意义。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其主要形式就在于实践教学与探索教学。历史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安排史实真假的辩论与探索,实际上就是在形形色色的历史争论中,辨清真伪,其本身对学生精神的培养就是一种激励,因此围绕这一功能,按照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是重头戏。
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中“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讲授和巩固这一知识点,我在“课堂巩固”这一环节中投影了曾经广为流传的《宰相刘罗锅》和央视版《康熙大帝》的片段,让学生从视频中去辨别真伪。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宰相刘罗锅》讲述的是清朝重臣刘墉的故事,而早在明初朱元璋就把中国丞相制度永久废除,因此仅从名字上看这部电视剧就犯了极大的错误。《康熙大帝》中称当时的军机大臣明珠、索额图为“明相”、“索相”也同样是对历史的误读。
这种通过历史知识去辨别历史真伪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基础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和探索历史事件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可谓一箭三雕。
二、历史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借鉴功能,即历史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供后来人借鉴。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都只侧重于政治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改变了政治史“一史独大”的局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资鉴功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彻底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将经济是基础,政治、文化是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讲透,将各方面内容完全彻底地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历史认识体系,为今后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整个专题六对今天就有很强借鉴意义。其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主要讲述的是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所盛行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影响下,胡佛政府坚持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最终导致美国经济走向歧途,并很快发展成一次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而第二课《罗斯福新政》主要讲述的是面对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新任总统罗斯福开出了一副前所未有的新药方: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这一药方不但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危机,还为西方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无独有偶,历史发展到今天,从美国开始的次贷金融危机再次席卷球,那么今天全世界受到影响的国家究竟该如何才能走出危机?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我们应当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探索胡佛和罗斯福不同政策对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启发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寻求今天面对经济危机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通过这个古今对比的例子,相信学生会得出或正确或偏颇的答案,但都会激励学生对历史知识借鉴作用的兴趣。
三、历史学的再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历史学的教育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它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道德教育。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需要建立一套道德规范作为维护群体的纽带,都需要进行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属于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二)理想教育。理想即人对于美好事物或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的具体理想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要尽可能的符合实际,否则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想。只有认清和符合了历史发展方向的理想,才能得到实现。
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就是整个教师队伍,特别是历史教学应在科内课外有意识地利用自身熟知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道德感,使其真正地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将来的发展中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真正的德才兼备,成为现代化的栋梁之材。
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六第三课《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中“自然法”这一知识点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因为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超越具体法律条文、人人自觉遵守的法律观念,这种观念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当今西方世界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实则拜其所赐。那么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一员的我们是选择被动接受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还是积极主动地去享受那种无比崇高的法律意识呢?以小事而言,当你在美丽干净的校园里无意间扔下一片纸屑时,假如你觉得这无所谓,反正没人逮住我,那么你选择了前者;反之当你觉得校园环境必须靠大家共同维护,这种随意扔垃圾的行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从而主动将垃圾拾起时,你选择了后者。
再如,人教版选修四专题五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一课,当讲到青年马克思时,我便投影了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段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同样,人教版选修四专题五第四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课,同样是在讲到青年毛泽东时,我出示了1918年正在湖南师范学校求学时毛泽东的一段话:
“我们要为挽救国家、改造社会而奋斗,而不应该为自己的名利享乐而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虽然是些年轻人,但也应该负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1918年在新民学会的一次讲话
通过两个伟人青年时期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大凡能成为伟人或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个人志向远远超越了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出自对人民、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中学生正处在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期,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长此以往地坚持这种理念,一定会使历史学的教育功能真正的得到发挥。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