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效应
2009-06-08俞海南
俞海南
法则内容
在生活中,先行学习经历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被称为“迁移效应”。
秃鹫与蝙蝠
我们都知道,秃鹫全长可达1米,是一种十分凶狠善飞的猛禽。但是,如果猎人把这种猛禽关进一个不到1平方米的围栏里,尽管围栏的顶部完全敞开着,从围栏里面可以仰视天空,但秃鹫身处这样的围栏,它却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得乖乖地呆在里面。原来,秃鹫已经习惯了在自然界中的起飞方式,它们会先在地上奔跑三四米,然后才飞起来。当秃鹫在围栏里无法奔跑起来的时候,它便放弃了起飞的念头,只能永远在围栏里徘徊。
因为环境的细微变化,导致无法起飞的奇怪情况,还出现在一些种类的蝙蝠身上。
蝙蝠善飞,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也许是太精于飞行,长期以来,它们中的大部分几乎失去了在陆地上行动的本领,它们无法从水平位置上起飞。假如你把一只蝙蝠放置在地板或者平坦的路面上,你会观察到这只蝙蝠接下来惟一能做的,就是拖着一双脚,在水平地面上笨拙地来回挪动,始终飞不起来。这时,如果你将一块厚木块放置在它眼前,蝙蝠立刻就会借助厚木块,凭借着仅比地面高出来一点的高度,迅速地飞向空中。
但是,吸血蝙蝠与大部分蝙蝠不同,它们在陆地上也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能前行、侧身走、后退,想飞的时候一飞冲天,被称为“会跳霹雳舞的蝙蝠”。它在地面上可以“蹑手蹑脚地”向自己选定的目标靠近,比如一头牛、一匹马,然后跃上对方脊背,开始吸取血液。这种与众不同的习性,也许是它们生存下来的资本之一。
邯郸学步
为什么秃鹫和蝙蝠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呢?有人用学习中的迁移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
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它有三种效应方式: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又叫做前摄易化或倒摄易化: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又叫做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先行学习A对后继学习B无产生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一般来说,零效应出现的机会不大。
正是由于秃鹫和蝙蝠从出生以来所学习的起飞模式已经在它们的脑中根深蒂固,反而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起飞动作。实际上,迁移效应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极为普遍。“邯郸学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位青年,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衣服是人家穿上漂亮,饭菜是人家吃得更香,一举一动也是人家显得高雅。一天,他听说赵国邯郸一带的人走路的姿态特别优美,于是就决定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到了邯郸,他发现这里人们从走路的姿势确实与自己走的姿势不一样,并且比自己走得好看。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好。一位邯郸人走过来,于是他就跟在此人后边学起来。人家迈左腿,他也抬左腿;人家迈右腿,他也抬右腿。但是他顾了腿顾不了胳膊,顾了下身忘了上身。只搞得满头大汗,周围的许多人都指指点点,掩口而笑。
学步少年在邯郸呆了一个月,盘缠花光了,也没学出个眉目,于是就想离开。可是他突然发现自己手脚已经不知如何摆动,腰和腿如何配合,每走一步都特别吃力。
没办法,他只好狼狈地爬回寿陵。
在这位寿陵少年身上发生了典型的学习迁移效应,而且是最糟糕的负迁移效应。
迁移效应
迁移效应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广泛存在于人类学习知识以及改进、提高、巩固各项技能等活动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迁移效应运用得好,可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拔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而相反,如果不注意到理解迁移效应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麻烦,日本的司机到美国开车,经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日本司机在本国的驾驶学习经验,对其在美国开车产生了负的迁移效应。
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学习中要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一件东西,必须主动运用学习的正迁移效应,通过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同时注意通过有目的地练习,来消除负迁移。
学习迁移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深受迁移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学习迁移。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Ⅱ向。
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是形式训练说,这种理论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但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迁移问题,其结果表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方法的改善。詹姆士的实验为以后的实验工作开辟了道路。
继詹姆士之后,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以刺激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
贾德在实验后认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对原理理解概括得越好,在新情境中的学习迁移越好。亨德里克森等人改进了贾德的实验,结果表明,原理理解和概括对迁移具有重要的作用,原理理解和概括得越深刻,迁移效果越好。
此后,多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学习迁移提出新的理论,对提升学习成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人总结了多种理论后,认为学习迁移对我们在学习中有如下启示:
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