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非美国国债主要来源
2009-06-08
何伟文
《环球时报》5月31日刊登的有关减持美国国债的调查报道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在是否该大幅减持美国国债这一问题上,我们既要认清中国没有能力成为美国经济的“提款机”,同时也要看到,美国并非缺钱缺到了要“求”中国的地步。
中国并非美国国债融资的主要来源。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2、3月份,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步伐显著放慢。到3月底,累计持有美国财政部债券金额7679亿美元,比1月底的7396亿美元净增加283亿美元。同期日本、俄罗斯、卢森堡和加勒比金融中心购买步伐加快。合计两个月净增购1206亿美元。到3月底,中国在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32652亿美元中的比重为23.5%,比月底的24.1%下降0.6个百分点。而同期外国持有美国国债占美国公共债务总额中的比重则从28.9%上升到29.3%。即其他国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
即便如此,美国公共债务的买主中,国内买主仍是大头。截至2009年3月底,美国公共债务余额为112694亿美元,国内占去七成。在2、3月份新增的净购买额4949亿美元中,国内也占56.8%,即2813亿美元。中国净购买的283亿美元只占同期外国购买额13.2%,占美国公共债务购买总额5.7%。很明显,我们的定位要清醒,美国并不是靠借中国的钱摆脱危机。美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信用。中国既无必要、也无能力做美国经济的救世主。
既然如此,有人就说,干脆不要买,或大幅减持美国国债好了。这种看法也值得商榷。第一,我国外汇资产需要保值增值,因此有个投向问题。选择当然多种多样,但有个比较。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至年底,美国资本市场上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公司股票、大宗初级产品、能源等投资工具中,除美国财政部债券外,其余基本亏损。
第二,买美国国债是中美经济合作总盘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美经济博弈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在融资上支持了你,你就应该容忍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支持更多的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双方既然有了更紧密合作的经济基础,又可以为增进两国稳定的关系创造更好的条件。当然,这只是势能,能否充分转化为效果,取决于双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努力。
很多专家也都在谈购买美国国债存在很大风险,那么风险在哪里?首先,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问题不大,可以排除。通胀风险堪称当前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美国及主要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后续效应必然是通胀抬头。为了防范这一风险,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弗里德曼和拉特里奇均建议中国购买美国通胀指数保护的国债(TIPS)。另外还需要考虑汇率风险。多年历史证明,美元下跌常常给美国带来好处,而使其他很多国家蒙受损失。这也是购买美国国债的一个基本风险。由于美元大起大落早成定势,我们防范的重点应当在此。
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对策是多元化,即外汇投向众多领域,美国国债只占适度比重。可以投资的领域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多地投入全球及区域多边金融安排。比如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资,更积极地参与世行、亚行特别是清迈协议下东亚外汇储备安排,以履行我国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大国责任。
第二,购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债券,但数量应保持适度。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额比重不宜过高。债券资产应多元化,包括美元、欧元等。
第三,更多地投入海外实业。包括矿山、油田、制造业、研发,企业购并等。这是我国企业利用当前海外资产价格相对低廉,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战略。
第四,用于国家安全储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们习惯说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居世界第一的是官方外汇储备,储备总量明显低于日本。日本官方储备只有1万亿美元,民间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按人均总量计算,中国只是日本的5.5%。俄罗斯外汇储备曾达到6000亿美元高峰。金融危机以来减少了1500亿,即1/4。而俄罗斯人口只有中国的1/9。虽然我国金融体系健全,但在世界金融体系深刻改革的漫长过程中,对各种重大动荡风险必须做好足够的外汇储备准备。不可掉以轻心。▲(作者是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